商阅读

闾丘露薇:给大时代的真心话

报道|杨佩丽 摄影|黄亮晖

书名:《浮世蔷薇》 

作者: 闾丘露薇 

从第一篇章开始即进入津津有味的阅读过程里,这是《浮世蔷薇》带给王彪民的美好阅读体验感。

他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故事旅程,仿佛经历了主角吴若林的角色,从她的眼里透视国家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上一代与下一代的价值观差异、爱与情之间的情感牵扯。

世界不只有一个面貌,把书合上,他再次强调了心里的观点。

《浮世蔷薇》是闾丘露薇第一部自传体小说。

作者闾丘露薇广被人认识的身分是电视台新闻记者,特派采访过战地国家,是曾经冲在最前线的新闻界代表人物,拥有“战地玫瑰”的称号;而推荐此书的王彪民则是电台广播人。王彪民曾与闾丘露薇进行过一次访谈,在他形容里,这位资深的电视台记者身经百战,脑袋资料库里就储存着许多经历过的故事。

两人是不同国度的媒体工作者,因此,当他循着作者的笔触看事件时,总会嗅出文字之外的端倪,甚至可通过内容解读小说、解析内容的事件延伸。

王彪民说这是阅读的乐趣。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用了虚构的方式去撰写,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它又很可能是真实的。这社会里充斥着许多你好像知道可是又不知道的事情,都没有说出口,但对错与是非黑白都在现实当中影响着我们的……”

当闾丘露薇用小说的方式去记录新闻时,虽然是虚构,但其中透露出的真实感却让人难以忽视。这是让他觉得引人入胜的要素之一。

三代人故事延伸

《浮世蔷薇》故事从1960年代的上海开始,到2023年的香港,从冠病对个人命运的冲击,到俄乌战争带来的生死别离。这被视为闾丘露薇对自身、对时代观察的半自传书写。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三代女性的故事,分别是赵小姐(外婆)、若林(母亲)和晓瑜(女儿)的关系。作者用了3个女人的角度来写小说,但这本书不在讲女权,而是在说女性在这个社会的地位,触碰的是在文明社会里头价值观上的冲突。

从赵小姐开始

故事从赵小姐开始,她是若林的母亲。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敢于离婚,抓住经济改革的机遇,成为早期的北上港商之一。她的故事充满了个人的奋斗和牺牲,也展示着那个时代的女性为了追求更好生活所做出的选择。

王彪民说:“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女性的坚韧与自我挣扎。特别是赵小姐和若林的关系,这种母女关系并不和谐,赵小姐通过婚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若林则选择离开家庭,走上了自由记者的道路。虽然她穿梭各国之间,但是生活里,家庭与事业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始终存在,而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她对母亲、对家庭的理解。

“通过若林的角色刻画,我们能看到,母亲的影子与她自己的独立之路之间产生的冲突,如何在无形中影响了她的每一个选择。至于她的女儿晓瑜,作为第三代的代表,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也不逊色。她正视自己的性向,她的故事不仅涉及个人成长,还带有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暗流汹涌的平静

书中写道:“初春的上海,算是天气最舒服的时候吧。过了春天,黄梅雨季就要开始了。

“赵小姐最讨厌黄梅天了。

“‘以前,谁的家里才会像现在这样有抽湿机呀。’连着好几天滴滴答答的雨,下得心都变烦了。潮湿得好像在滴水的空气,总是把赵小姐心爱的皮鞋搞得上面一块一块的霉斑,还有放在衣橱里面的衣服,拿出来的时候,有著一种酸馊的味道。

“在她还年轻的时候,只能在南京东路的华侨商店可以买到香水,但是那是需要用侨汇券的,是要靠海外亲戚寄钱回来才有的。”

喜欢三月和四月

书中也提及:“但是赵小姐没有这样的亲戚。她一直记得,每次走过商店门口,看著那些走进去的人,她想像著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那样,走路的姿势都带著一种骄傲。还好,她的一个好姐妹的亲戚在香港,来上海探亲的时候带了一瓶香水。小姐妹用小玻璃瓶分了一点给她。黄梅天出门的时候,她除了会在脖子后面涂上一点点,还会在衣服上小心翼翼地洒上几滴。她喜欢被太阳晒过之后,衣服散发出来的那种香甜的味道。可是黄梅雨季的时候,太阳,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所以,赵小姐喜欢三月和四月。冬天过去了。不用穿得那样臃肿。路边的蔷薇开花了。”

《浮世蔷薇》故事的开端是从上海疫情爆发开始,以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方式带出赵小姐在上海身在老人院的回忆和感触着墨。看似日常,然而,往下细读,我们渐渐会发现,作者精心构建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藏匿着深刻的情感与思考,以及新闻工作者独到的新闻洞察。

阅读新视角

王彪民说:“作者为什么会在故事的开始就描绘赵小姐在上海老人院里的生活?读着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她会把一开始的场景设在老人院里。因为这是半自传,加上跟她聊过天,因此我知道她写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目的和原因,以及想要记录的东西。当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好像有听说,可是又不懂有没有发生的事情。”

他补充,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并不是根据时间脉络书写,“她是以跳跃式的手法呈现,但是会强调故事发生的日期,因为一切都是有依据的,她会为每一段故事都标明了确切的日期,给人一种真实感。其实,有许多细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常注意到的,但在这本书里,却被巧妙地一一呈现。

在抽丝剥茧的阅读过程中,王彪民深切感受到作者传达的讯息,那是生命的无常、人性的脆弱、根深蒂固的国际与肤色的偏见。作者成功地让我们看见了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社会面貌和时代背景,并立体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

从文字看人生

书中写道:“如果要总结这辈子的人生经验,赵小姐觉得,其中一条,就是如果这个政府让大家不要担心,那就是肯定有什么坏的事情要发生了。

“她想,是时候和女儿联系了。但是,她必须找一个让女儿无法拒绝联系的理由。毕竟,当年女儿是被她骂走的。

她的女儿,叫吴若林。”

仿佛真实发生

王彪民表示:“我记得自己在读《浮世蔷薇》时,不止一次地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所打动,甚至有时我感到它们仿佛真实发生在我的生活周围。”

书中,主角若林与妈妈的关系并不好,她母亲是通过婚姻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而若林她是被奶奶养大,因此对母亲并不了解。起冲突后就没有再联系。

疫情期间,赵小姐在老人院联络起若林。

若林是自由记者,写很多民运的事情,政治角度具有批判性。她跟她女儿的爸爸也已经离婚……

王彪民表示:“我喜欢这个故事的设计,因为一定的程度上,把我们的人生很实际地刻画出来,我们每个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我们不要成为我们的父母亲,不要原生家庭的怎样怎样’但其实不知不觉,我们就已经陷入进去了,很可能直到生命最后一个阶段才能看到。”

有些秘密不能说

闾丘露薇以一种半自传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她用虚构的形式将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撰写故事。若林就像她的化身,既深谙媒体的力量,也深知在一个受到压制的社会中,媒体的声音常常是微弱的。

她在书中揭示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社会现象。

作为一名广播人,王彪民对这本书中描写的媒体环境格外敏感。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存在。或许,这本书很容易被标签为一个崇尚民主的记者以独特视角撰写的虚构小说,但书里所写的是我们活生生在经历当中所看到的事情,可是没有被浮上台面。”

看到文字价值

在阅读时,王彪民心中也浮现过往看见的一些事情,虽然有话想说,但在现实层面的考量上,他始终选择把话留在心里。

“我进入这行业20年,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写一本书,老实说,很难写!因为我还在行内,仍在职位中。真的想讲的话,不能讲,若要将文字包装得很美,又没有意思。”

还未动笔那就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

“我选择分享这本书,它并不一定改变我的人生或引导我的人生,但它却是在我的阅读过程中,让我看到了书本的价值。它让我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世界不同的面貌,以及人物不同面向的生活。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是文字的价值!

“闾丘露薇不是用流血抗议的方式,而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所以这本书散发着奇特的能量。至少在我看书里头,不是纯粹地看小说或看自传,而是看作者很巧妙地如何引用小说方式结合自己的所有经历,透过她的视角,聆听不可说的话。小说的文字是另一种让事件存留的方式,她做到用文字发声。我觉得这是她很厉害的地方。我是边看边惊叹她笔触的功力及勇气。”

 
 

 

反应

 

森美兰

DJ彪民出版《细水长流》 分享银发夫妇爱情故事

(芙蓉28日讯)本地资深电台主持人王彪民,携手本地摄影师杨秉松倾心力作的《细水长流》,回到家乡芙蓉举行细水长流巡回分享会,分享20对银发夫妇的爱情见证。

这项由角川平方出版社主办的分享会,是于芙蓉老字号——强记云吞面举办。

来自芙蓉的王彪民著作的《细水长流》,收录西马各地20对银发夫妇深刻隽永的爱情故事,于本月初已出版。

魔豆主编吕毕姗、王彪民及摄影师杨秉松现场畅谈《细水长流》企划的缘起,并诚邀其中两对在芙蓉定居的夫妇出席此活动,当中包括王佛贤、何玉贞夫妇及巫润平、许香雪夫妇。

他们受邀上台与观众分享各自在跨越盲婚哑嫁的时代,如何坚持自由恋爱,携手共度数十年婚姻的爱情历程。

在场者包括强记云吞面老板邓锦添。

视频推荐: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