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震】为何1000公里远曼谷高楼倒? 学者指关键是它

缅甸28日发生强震,泰国曼谷大楼跟着倒塌。
(曼谷29日讯)缅甸发生强震,邻国泰国曼谷一栋兴建中的高楼倒塌。曼谷距离震央缅甸实皆省1000公里,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灾害?台湾中央气象局地测报中心前主任郭铠纹表示,关键在长周期的地震波。
郭铠纹说,地震波有各种不同周期的波,有短周期、也有长周期的波,这次地震的规模非常大,所以长周期的地震波非常强,可以传到很远、甚至1000多公里之远。曼谷又是比较松软的土层,所以高的建筑物就会和长周期的地震波起了共振的效应。
曼谷的震度如果换算成台湾震度,他说,曼谷量到的震度是3至4级,在台湾是满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关键就是在长周期的地震波上面。
郭铠纹表示,建筑物一层楼周期就是0.1秒,如果两层楼震度周期就是0.2秒,10层楼就是1秒,如果50层房屋周期就是5秒。台北101大楼有100层,周期大概是10秒。
这次缅甸强震,郭铠纹表示,观测出来长周期的地震波有一个很明显的5秒的波,且非常、非常强烈,“5秒一个震动,这样的情况就会影响50层楼的房子”。这也是为何并非房屋倒一片,而是倒一栋,“就是受到这个5秒长周期的地震波导致,所以曼谷只倒这一间房子”。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相关新闻:
【缅甸地震】大马SMART救援队中午抵仰光 扎希:协调赴泰国人道救援
【缅甸地震】泰语老师揭“KK园区”现况 曼谷塌楼400工人几乎是缅甸人
【缅甸地震】“从没听过泰国有地震!” 罗敏庄吓傻曝光当地情况
【缅甸地震】缅甸军政府寻求国际援助 已肇144人死732人伤
【缅甸地震】缅甸多栋建筑倒塌桥 梁断裂路面现大裂痕
【缅甸地震/视频】泰国兴建中大楼倒塌 曼谷清迈剧烈摇晃
缅甸7.9级地震 震源深度30千米
曼谷塌楼的警钟/勤保伟
上周缅甸发生7.7级强震,距离震央超过1000公里的曼谷一栋未完工的30层高楼竟在余震中倒塌夷为平地,让人不禁思考:如果某天大马遭遇类似地震波冲击,我们的建筑是否能够承受?人民在天灾面前的防备意识又有多高?
长期以来,大马被认为是“没有地震威胁的国家”,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逐步揭示我国并非绝对安全。地震专家指出,我国至少有5个地区存在地震风险,其中,距离武吉丁宜活动断层仅50公里的吉隆坡被认为可能发生地震。此外,森美兰瓜拉庇劳、霹雳曼绒、天猛莪及登嘉楼肯逸也是潜在高风险区。
在东马,沙巴的兰瑙、拿笃及古达已被证实是地震高发区,而砂拉越的美里、民都鲁等地也可能遭遇高达7级的地震冲击。历史上,登嘉楼肯逸湖在1984年曾发生4.6级地震,2015年沙巴兰瑙更经历5.9级地震,导致神山岩石崩塌,造成伤亡。
虽然西马地震频率较低,但近年来印尼、缅甸及菲律宾等地发生的地震,都证明我国半岛并非完全“零地震”地带。马六甲海峡虽能部分吸收苏门答腊海域地震的冲击,但当震源靠近时,巴生谷等地仍可能放大震波,导致建筑受损。
抗震要求不严格
曼谷的倒塌事件让人忧虑大马高楼的抗震能力。目前,我国建筑法规主要针对风力而非地震。曼谷倒塌的建筑虽为新建工程,但由于地基松软、建筑材料质量存疑,再加上无梁楼板结构的脆弱性,最终无法承受地震冲击。
马来西亚的情况又如何?若遇到邻国长周期地震波袭击时可能会放大震动,加剧建筑受损风险。我国目前对高楼的抗震要求仍不严格,许多建筑没有按照欧洲规范8(Eurocode 8)等国际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如果未来发生大规模地震,不仅高楼,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设施都可能面临风险。
相比印尼、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大马人民的地震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许多人认为大马不会发生大地震,因此忽视了地震应急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日本的学校定期举行地震演习,确保民众在灾难发生时知道如何逃生。而在大马,即使是曾受地震波及的沙巴,也很少看到大规模的防震演练。
教育部应该从小学开始就应教授地震避难知识,包括地震时如何躲避、如何撤离及如何寻找安全区域。此外,政府应设立全国性地震监测系统,例如推广手机地震预警应用,让民众在灾害发生前能及早准备。
大马政府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包括考虑修订建筑法规,强制所有高层建筑符合国际抗震标准,如欧洲规范8。针对填海区、高风险区的建筑,要求额外抗震加固措施。
增设地震监测站
加强旧建筑抗震能力,设立补贴或激励政策,鼓励旧建筑加固抗震结构,例如使用基础隔离装置及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也可以进行全国建筑安全审计,针对高风险建筑进行升级改造。
有关单位也需提升基础设施抗震能力,重点检查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枢纽,确保其能够承受地震冲击。在交通繁忙地区采用抗震轴承、柔性接头等现代抗震技术。
政府也该加强地震监测与应急系统。增设地震监测站,提升实时预警能力。也可以使用使用AI和大数据分析高风险区域。学校与商业大楼除了火灾演习也该定期进行地震演习,提高民众防灾意识。政府也该设立全国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反应。
曼谷的倒塌事件给大马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地震风险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一旦地震波袭来,我们的建筑是否能承受?人民是否懂得自救?这些问题不该等到灾难发生时才去思考,而应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未雨绸缪,减少潜在生命与经济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