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他败选却成“国民把拔” 帅儿被赞千年一遇美男子

(台北14日讯)台湾民进党现任立委郑运鹏挑战3连霸失败,一夜之间却成为“国民把拔”,由于高颜质帅儿“德德”瞬间爆红,帅气斯文外型不只被封为台版车银优,还有人赞是千年一遇美男子,大批粉丝涌入郑运鹏的社群喊公公、把拔,只求成为他的媳妇。

德德目前的社群已多达4.9万人追踪,几乎是爸爸郑运鹏的两倍,而他的外型不只迷倒许多网友,现也传出有许多演艺圈经纪人表达高度兴趣,郑运鹏有望成为星爸。对于儿子的暴红,郑运鹏13日贴文自称“郑运鹏儿子的爸爸 敬上”,还要大家别忘记他才是郑运鹏儿子的爸爸,相当幽默。

另有网友翻出郑运鹏年轻时的照片,表示儿子有“遗传到爸爸”,“郑运鹏年轻的照片,差不多就是那时候明星的颜值了吧,基因真的很重要”、“说实话,郑和他老婆都长得不错,儿子帅不意外”、“郑运鹏本身就不错了”、“在20年前的新闻,郑运鹏叫帅哥立委欸”。

 

ADVERTISEMENT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林依晨自称成都人被围攻 中国认同刺激台湾反思

作者:童清峰

台湾女星林依晨自称“成都人”,面对绿营抹黑,牵动两岸舆情,折射台湾社会因“去中国化”的反历史教育,出现认同障碍,政客操弄反对中国的恐惧,煽动民粹攻击,掀起绿色恐怖。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赵雷的这句歌词,让成都这座古城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悠长的小巷、历经风霜的古老街道,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无法带走的城市记忆。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最新报道指,成都展现出强韧的自由主义气息,吸引了许多渴望远离北京、追求思想开放的年轻人。
这种独特的城市魅力,让成都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台湾也备受关注。

台湾知名演员林依晨近日在中国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第7季)上,因听到来宾提到成都,立刻举手高喊“我是成都人”,牵动两岸舆情。

林依晨昔日大学老师朱立熙批评其“是非不分,不可原谅”,暴露了两岸民众对身分认同的复杂情感与历史记忆。

9月6日林依晨于风波后首度公开出席活动时称,成都、台北、宜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和自己生长的地方,“没有这些地方就没有现在的我,请大家理解”。

身分认同,如同一个多面体,折射出个人的历史、文化、情感,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对于林依晨而言,成都的祖籍、对四川文化的喜爱,都是构成她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同时,她在台湾成长的经验,以及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也让她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独特的自我认同。这样的认同不仅包含她的家族历史与地域情感,更反映出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流动与个人选择。

社会学者指出,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与两岸复杂的历史关系密不可分。长久以来,两岸人民的身分认同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

两岸民众存深厚渊源

一方面,血缘、文化、历史的连结使两岸民众之间存在着深厚渊源;另一方面,政治因素、社会制度的差异,又使两岸人民的身分认同有所分歧。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依晨的言论被赋予了更浓厚的政治色彩。部分网友将其解读为对特定政治立场的间接表态,进而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讨论。

然而,身分认同并非单纯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一个流动且多层次的复杂概念。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拥有多重身分认同,这些认同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共存且相互交织。一个人无须在这些身分认同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反而可在多元的文化、历史及情感连结中找到自我定位。

台湾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林火旺投书指出,美国人不避讳他们的语言是“英文”,这属于文化,但美国与英国是不同国家,这属于政治。祖籍、血统、语言和风俗是文化,“我是成都人”指的是血统,将其视为政治认同的人是脑袋不清,辱骂林依晨者的价值观仍停留在威权时代,需补修自由民主的学分。

朱立熙曾是资深驻韩特派员,并在政治大学兼任教师。每年教师节,林依晨都会传讯祝贺这位老师。然而,因林依晨承认自己是成都人,朱立熙愤而断绝师生情,遭到网友批评。一名蓝营学者表示:“专业归专业,但这对学生不厚道,实在不符合做人之道。”也有人批评朱立熙身为老师,挑起两岸仇恨,才“不可原谅”。

绿营围剿立委翁晓玲

这起“成都人”风波令人联想到不久前国民党立委翁晓玲因台湾羽球国手“麟洋配”(王齐麟、李洋)于巴黎奥运夺金时,在微信上发文称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随即引发绿营及侧翼的强烈围剿。

这两起风波都牵涉认同问题,而认同在台湾本就很敏感,尤其在国族认同的辩论中,任何提及“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言论都容易引发两极反应,反映台湾社会在自我定位上的复杂性。

绿营认为:台湾社会对于“中国”这个名词的印象已逐渐脱离文化与历史脉络,而转变为一个政治上令人感到压迫的概念,指出北京经常强调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但这种说法在台湾的绿营耳中尤为刺耳。对于这个每天派遣战机扰乱台湾,甚至不时越过中线,威胁对台湾动武的国家,台湾民众的反感情绪与日俱增。

情何以堪

一名资深媒体人指出,不少认同中国人的蓝营人士面对“中华民国”的招牌在北京打压与台独夹击下,感到情何以堪。

青天白日旗与《青天白日旗歌》被北京指为台独象征,更加深蓝营的不满与困惑,对两岸关系的未来方向进退两难,内部认同也因此撕裂。

根据今年6月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最新调查,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为6.6%,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则为77%,9.5%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在“麟洋配”争议中被攻击的翁晓玲是留德法学博士,法学教育强调明确界限,但她或许对政治中的模糊性感到困惑。她从政时间不长,可能尚未充分理解政治的复杂与风险。然而,她有权利表达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这是她的自由选择,林依晨亦然。
相较于那些言行不一的政客,翁与林的坦率尤为可贵。

因为念中国书长大
蔡英文曾称“我是中国人“

台湾前总统蔡英文曾说,没有人应该为自己的认同道歉。在多元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表达身分的权利,而不因此受责,尽管言论可能引发争议。

翁晓玲称,她不认为自己的发言有错,从血缘、历史、文化,“我们就是同文同种,我就是中国人”,只是她今天是生长在台湾,是“中华民国”的国民,但从过去整个教育、历史脉络,乃至“一中宪法”,我们就是“中华民国”,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在台湾,约50岁以上的人成长过程中多被教育为“中国人”。

甚至蔡英文都曾表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这段话印证了当时的国家认同。在那个时代,学生在学校说台语会被处罚,而如今的学生反而不太会讲台语。

当时小学作业本背后常常印有前总统蒋介石的训词:“做一个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象征着当时被强化的国家认同。

在那个年代,老一辈或许还记得前总统蒋经国也曾自称是台湾人,他的表态可被理解为一种政治策略,旨在拉近当时的“外省人”与“本省人”之间的距离。

承认自己是台湾人并不与中国人身分冲突,两种认同能同时并存。

绿营推“去中国化”政策
强化台湾人身分认同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台湾的集体认同逐渐从“中国”转向“台湾”,许多人对“中国人”这个身分的理解和认同也变得更加复杂,如今,在台湾社会中更为主流的是一种更强烈、更独立的台湾意识。

台湾人的认同转向反映了深刻的政治变迁。蓝营学者指,在两蒋时代,国民党政府视自己为全中国的合法政府,“中国人”的身分成为国家认同的核心。随着台湾解严和民主化,本土意识逐渐抬头,越来越多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

学者:两岸关系恶化

这种转变与本土化运动密切相关,体现在语言、文化教育及政治结构的变迁上。

前述学者进一步指出,两岸关系的恶化促使身分认同的转变。

随着北京对台军事威胁和国际压力增加,台湾人对“中国”的排斥感加深。许多台湾人将“中国人”的身分与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方式连结起来,进一步强化台湾与中国的身分区隔。

对他们而言,“中国人”不仅是民族概念,更带有政治意味,使得他们更加认同“台湾人”的身分。

绿营透过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在台湾身分认同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强调台湾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利用这些议题凝聚选民支持,借此强化台湾人身分认同,对抗中国的“一国两制”与统一主张,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人”身分的排斥,突显“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对立。

中国崛起有利台湾?

尽管许多台湾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权,仍有人对中国抱有向往,认为这象征经济与政治实力的增强,可能带来经济利益或国际地位上的优势。

然而,这也反映出台湾社会在身分认同上的复杂矛盾。

台湾族群认同议题主要围绕着“南岛民族”与“中华民族”两大论述展开激烈辩论。绿营强调台湾与南岛民族的血统及历史独特性,认为原住民属南岛语族,汉人移民与其通婚形成独特的台湾族群。通过强调南岛民族认同,绿营试图突显台湾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强化台湾的主体性。

蓝营则强调台湾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祖先多来自中国,认为否定中华民族身分是数典忘祖。该观点认为,台湾汉人无论是河洛人、客家人或外省人,皆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妈祖、关公等信仰深植人心,否定中华身分将割裂历史,可能加剧两岸紧张。

“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认同纠结短期内难以解决。

翁晓玲“闯祸”后,林依晨的祸不“单行”得到很多正面回应,反而翁仅获统派新党声援,国民党则冷处理。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为摆脱“红帽”形象,转向亲美立场,与北京保持距离,因此对翁态度冷淡。

相反,前总统马英九表态支持,国民党办公室发言人萧旭岑强调,国民党应坚持“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论述,与民进党区隔,否则难以重返执政。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