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出生不再自动获公民权 特朗普签令取消身分属地主义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取消出生公民权。图为迈阿密星期日一场移民权益活动上的一对移民母女。
(华盛顿21日讯)美国总统特朗普20日宣誓就职不久,即签署行政命令取消出生公民权。
然而相关法令预计将面临重大法律障碍,因为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写明,任何在美国境内出生的人都自动拥有美国国籍。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特朗普20日那天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上任后第一批行政命令,其中就涵盖了取消出生公民权的决定。
相关命令是否有溯及既往效力,无证移民在美国生下的儿女一并取消公民权仍未可知,不过美国广播公司指出,这一行政命令与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相抵触,预计将面临重大法律障碍。
当一名记者指出取消出生公民权的命令可能会受到挑战时,特朗普回称“也许没错,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
根据美国公民出生地原则,凡在美国领土和领地(包括波多黎各、关岛、美属维京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等)出生的婴儿,将自动成为美国公民。在这一情况下,非法移民在美国生下的孩子也自动获得美国国籍。
然而,根据皮尤中心依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所做的分析,2008年在美国出生的婴儿中,有大约8%(约34万人)是非法移民所生。许多力主管控移民的人士提出,宪法第14修正案当初是为了给予被解放的黑奴公民权利,“如今却被非法移民利用”,故提倡美国修宪。
特朗普特赦国会骚乱暴徒惹反弹
另外,特朗普宣布将赦免1500名涉及2021年1月6日国会骚乱的非暴力罪犯,并为更严重罪行的部分暴徒减刑。此举引发强烈争议,尤其是对受害者家属的再度打击。批评者认为此举只会削弱司法公正,并助长未来暴力行为。
美国司法部统计显示,自国会骚乱以来已有超过730人因轻罪获刑,目前仍有300多宗案件未审结,包括多起涉及暴力罪行的指控。特朗普的赦免计划可能会让部分被判有罪或等待审判的嫌犯逃避刑责,但相关定罪纪录不会被抹去。
在那场骚乱中,国会警员西克尼克(Brian D. Sicknick)受重伤后逝世。遗属得知特朗普的赦免决定后予以公开谴责,“这无异于背叛全体美国人”,呼吁民众联署反对赦免,不让犯罪者逃避应有的责任。
多项民调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包括无党派人士,都反对为国会骚乱暴徒提供赦免或减刑,然而共和党内部则多数支持特朗普宽大处理此案。
尽管总统拥有赦免和减刑的权力,拜登政府司法部强调,无论是否进行赦免,国会骚乱事件都不会被抹去,“这些行为将永远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无法被赦免所改变”。
新闻来源:Ettoday新闻云
美贸易代表:未对关税谈判设定时间表 将尽快推动

2025年4月8日,格里尔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回应针对现任美国总统的贸易政策提问。
(华盛顿9日讯)美国对等关税使全球市场剧烈波动。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8日接受质询时表示,未对关税谈判设时间表,正尽快推动。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4月5日起对180多国加征10%关税。自4月9日起对其中约60国加征11%至50%不等的税率。格里尔8日上午出席开了近3个小时的参议院听证会,回应特朗普贸易政策提问,成为“解放日”以来第一位接受国会质询的贸易官员。
格里尔在书面证词中提到,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已经取得成效,有近50个国家与他联系,讨论如何在贸易上落实对等。
“阿根廷、越南、印度及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已表示将根据(特朗普)总统的政策降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这些做法显然值得欢迎”。
他回应议员提问时说,美方并没有为关税谈判设定特定的时间表,因为实际结果比人为期限更重要。他正尽可能迅速地推进这项工作,许多国家也在快速行动。
不过,格里尔也说,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解决。
不会实施关税豁免
他说:“(特朗普)总统已再次明确表示,他不会在短期内采取(关税)豁免或例外措施。”
共和党参议员蒂利什(Thom Tillis)询问格里尔如果特朗普的关税战略失败,人民遭受物价上涨和经济成长放缓之苦,“我该掐谁的喉咙呢?”
有民主党参议员抨击格里尔回避全球市场因关税剧烈波动而反弹更强的问题,还称对等关税公式是“很炫的希腊字母公式,但其实是烂上加烂的数学”等,其中沃纳(Mark Warner)提到,关税重击台湾,而美国此时正需与台积电合作。
为了反制特朗普这波关税“组合拳”,跨党派议员3日提出《2025年贸易审查法案》(Trade Review Act of 2025)限缩总统相关权力。
根据法案,总统如果要征收或增加关税,必须在48小时内通知国会,并解释背后理由,及分析对美国企业及消费者的影响。国会需在60天内通过联合决议批准新关税,否则关税将自动失效。此外,国会有权随时通过“不赞成决议”终止关税。
不过,法案必须经众议院、参议院通过文字一致的版本后,再由特朗普签署,才算完成立法程序。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图恩(John Thune)8日表明不挺该法案。他对媒体表示,不认为法案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