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论文涉操纵研究数据 史丹福大学校长宣布辞职

泰西耶-拉维涅是于2016年加入史丹福大学并担任校长一职。(美联社)
(华盛顿20日讯)美国史丹福大学校长泰西耶-拉维涅(Marc Tessier-Lavigne)因其参与的多篇神经科学研究论文,经独立审查后存在“操纵研究数据”的行为,周三宣布将于8月底辞职,但仍会留任生物学教授,并会继续从事脑部发展及神经退化的研究。
早前在科学家平台PubPeer上,有人指控泰西耶-拉维涅曾参与的阿兹海默症研究有造假之嫌,那是他在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 Inc.)担任药物研发执行副总裁时进行的研究。
史丹福校刊《史丹福日报》的一系列文章,也对泰西耶-拉维涅参与的神经科学研究论文提出质疑。
史丹福大学董事会去年12月下令,对泰西耶-拉维涅过去20多年间12篇研究论文进行独立审查。
周三公布的审查结果显示,他并未涉及造假这项最严重的指控,但他面对他人对研究提出质疑时,未能果断而直接地纠正科学纪录里的错误。
数据出现严重缺陷
根据泰西耶-拉维涅致全校师生的信中表示,由前联邦法官和5名科学家领导的特别委员会进行的审查报告指出,没有发现他涉及“科学数据造假”的证据,但发现12篇他有份参与的论文存在数据受到操控的案例,不过委员会指他与相关操控行为无关。
但委员会指他是主要作者的5篇论文中,在提出的研究数据方面出现严重缺陷,其中4篇显然存在由其他人操控的研究数据问题。
他被指没有果断及直接地纠正科学纪录里的错误。
泰西耶-拉维涅表示,尽管他不知道这些操控数据的问题,但他会对此负责,将撤回3篇论文,并更正另外2篇论文。

泰西耶-拉维涅曾在基因泰克担任药物研发执行副总裁。(美联社)
辞职后续任教授及从事研究
他说,由于预期自己的研究成果会继续受到质疑,可能引发关于“我能否领导本校进入新学年的争辩”,于是决定辞职。他的辞职将于8月底生效,但会继续担任该校生物学教授,并继续从事有关脑部发展与神经退化的研究。
史丹福大学董事会已任命古典学系教授萨勒(Richard Saller)自9月1日起担任代理校长。
63岁的泰西耶-拉维涅尼是神经科学家,于2016年从纽约菲勒大学加入史丹福大学并担任校长一职,一直主导大脑和脊髓研究,主要研究重点是阿兹海默症和帕金逊症等脑部退化性疾病的病因和治疗,以及开发脊髓损伤的疗法。
洛克菲勒大学以生物医学研究闻名于世,培养出不少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在洛克斐勒大学任教之前,泰西耶-拉维涅尼曾在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泰克任职。
新闻来源:《星岛日报》
自残·强奸·种族主义 史丹福大学丑闻缠身...

史丹福大学。(取自脸书)
(加州9日讯)史丹福大学享有“西部长春藤”(Ivy of the West)声誉,然而,这所名校被灾难、自残和厄运所笼罩,相关事件自去年全年陆续发生。包括有护士、明星运动员与法学院学生自杀;师生指责校方袒护强奸犯、并为种族主义发声,连校长都因被质疑学术论文可能包含伪造数据指控而遭调查。
一连串悲剧事件与丑闻,引发公共对史丹福心理健康承诺的疑虑。不过,尽管这些公开事件可能会损害一所规模较小的大学名声,但对史大可能不太会发生。由于有名校光环,是全美排名第四富有的大学。
事实上,史丹福领导阶层将2022年是为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年,包括有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成立70年以来首间新学院“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并且加强公民教育要求。发言人莫斯托斐(Dee Mostofi)表示,与任何大学与多元化机构相同,发展过程会遭遇挑战,但学校教职员仍专注在研究与教育的使命。
然而,总体而言,相关事件显示这所全世界最重要大学之一的学校,存在多层次问题。危机沟通顾问卡曼(Larry Kamer)指出,有效危机管理关键,就是解决问题。史大有能力自我修复,问题是,他们将会这样做吗?
22岁的史丹福女足球队队长梅儿(Katie Meyer)去年2月28日被发现在校园一处住所丧生,让所有人震惊。她是至今一年多以来,第四次学生自杀身亡。她的父母对校方提出告诉,指责其犯下致命错误。
针对此案,史丹福大学并未回应评论。然而,梅儿的死,发生在史丹福大学对在高压力校园裡的心理健康处理不当之背景之下,有学生与毕业校友批评,史丹福的心理健康服务不佳,有关药物滥用问题与对寻求外部协助的学生无益。
数据显示,史丹福大学一年有数十起强奸案通报到校警。2021年有30起、2020年远程教学期间则有15起,2019年有36起。尽管自2015年以来收到超过1000起报案,其中犯案者大多数是学生,大学部学生领袖谴责校方仅开除一名性暴力学生。
此外,其他丑闻还包括,去年11月在史大举办会议,因小组成员发表种族主义与同性恋歧视言论而遭调查。被任命为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的首任院长马朱德尔(Arun Majumdar)透露愿意接受石油与天然气公司捐款,遭到超过800人签署反对此政策的请愿书。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