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染发剂过敏 肿成保龄球还失明

(伦敦19日讯)染发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一件事。
不过,英国一名女子却因对染剂过敏,使得脸部肿胀、肿得像“保龄球”,甚至一度出现失明等恐怖情况,超惨下场让她直呼“再也不敢碰”。
综合外媒报道,维尔(Saffron Veal)声称,她从16岁就开始染发,至今染过数百次,除了某次过敏被医生告知对永久性染剂中含有的氨过敏,但日后使用也没再发生过敏情况。
近期因家庭聚会,维尔打算得体的出现,所以折衷选择了半永久性的染剂。
怎料,在染后的几个小时,她的头开始肿胀、发痒,到了隔天,就连太阳穴两侧都开始肿胀。
维尔无奈表示,她当时就像一颗“保龄球”。在出现这些反常反应后,维尔到医院就医,医护人员给她涂抹了药用护发膏来治疗她头皮上出现的水泡。
但几小时后病情却持续恶化,且由于脸部严重肿胀,她最后连双眼都无法看见。
维尔因此住院治疗了几天,痊愈返家后的维尔,回忆起当时的惨况她仍余悸犹存,更吓得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碰染剂”。
新闻来源:自由时报
视频推荐 :
染发剂会不会致癌?

以前染发剂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如酚类化合物等,但相关成分早已被禁用,所以只要适当地使用,应不存在致癌风险。(取自Elements Envato)
年终佳节,参加一连串圣诞及除夕倒数派对,自然要悉心打扮。不论老中青,染发都是重点项目,年轻人喜爱顶一头蓝紫灰粉红,中老年人则要遮掩白发。
染发剂含大量化学物质,选择天然、草本成分的染发剂,是否一定安全?将染发时间增长,让染发剂留在头发久一点时间,就能染出更深、更持久的发色?
染发剂对健康风险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染发剂中一些化学成分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属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致癌物,包括邻苯二胺(OPD)列为可能致癌物2B类,欧盟则把对苯二胺(PPD)列为皮肤致敏物。
外国一直有不少研究指出染发剂可能会增加血癌、膀胱癌和乳癌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曾于2010年做一项染发致癌研究,发现常接触染发剂的美发从业人员罹患膀胱癌的比例略有上升,至于经常染发的消费者,其癌症发病率则与一般人无显著差异。
染发剂到底会不会导致癌症?只能说,至今并无充足科学证据证实染发剂与任何癌症有联系。

染发剂若使用不当,可致头皮敏感却是不争事实。(取自Elements Envato)
染发剂致敏发炎
《英国医学期刊》(BMJ)在2020年一项关于11万7200名女性的永久染发剂研究,该研究团队追踪个案达36年之久,最终发现整体癌症风险跟一般人相比没有显著增加。
可以如此说,以前染发剂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如酚类化合物等,但相关成分早已被禁用,所以只要适当地使用,应不存在致癌风险。
不过,染发剂若使用不当,可致头皮敏感却是不争事实。
头皮接触到染发剂引起过敏,首先会出现红疹,感到痕痒。接触时间愈长,愈有可能导致皮屑,如再用力抓痒处至破损,会让皮肤发炎,甚至长脓疮。建议使用染发剂时,一旦出现轻微刺感、痕痒等不适感觉,要马上清洗头发。
标榜天然一定安全?
目前许多染发剂标榜成分天然,是否较安全,还未有定论。但是这类产品成分复杂,当中可能含有一些未被明确鉴别的成分,或潜在健康风险,选购时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不容忽视染发剂对头发角质层的破坏。
染发剂含有阿摩尼亚,会将头发表面角质层打开,有利过氧化氢去除头发原本颜色,使染料更易上色。染发剂亦含一些重金属,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充当催化剂,令色素稳定地附着发丝。
染发前避过敏成分
认清成分:仔细阅读染发剂产品包装上的资料,避开自己可能过敏的成分。
做足保护措施:戴上手套及口罩,以减低接触化学成分的风险。
头发干身:由于染发剂是液体,头发弄湿可能会把部分染发剂稀释,影响相关化学反应,亦影响颜色效果。使用染发剂时,头发需保持干身。
依足染发时间:制造商就染发时间做过测试,而包装所列的染发时间就是最安全的,亦对头发有一定保护。所以不要以为染发时间超出建议时间,染出来的颜色会更好;相反,化学反应愈久,对头发伤害只会愈严重。
宜少忌多:把所需分量逐少重复几次盖在头发表面,避免头皮接触到多余染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