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年度威胁评估报告 美指中仍是首要威胁

(华盛顿26日讯)美国情报界25日发布《年度威胁评估报告》,指出中国仍是美国在军事与网络领域面临的首要威胁。

报告强调,北京正“稳步但不均衡地”发展具备攻占台湾能力的军事实力,并预警中国试图在2030年前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AI)领导强权。

报告指出,中国除具备以传统武器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外,也可透过网络攻击瘫痪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并对美国的太空资产发动攻击。

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正在计划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来制造假新闻、模仿他人身分,并支援攻击型网络行动,进行心理战及信息战等非传统军事行动。

报告由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代表整个情报社群撰写,并在总统特朗普政府官员于国会参与听证会前发布。

联邦调查局(CIA)局长帕特尔、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中央情报局(CIA)局长拉特克利夫25日参与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
 

 
 

 

反应

 

灼见

【灼见】肯尼迪遇刺真相仍不明/陈万诚

在国家与历史之间,总有一道隐形的墙。这堵墙并非由砖石砌成,而是由信息、记忆与权力构筑。当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解密大批关于前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档案,人们曾以为,这道墙终于要被撬开一个缺口。

然而现实并未如愿。一页页档案从档案馆中“归还”于公众视野,却并未带来应有的光亮。涂黑的段落、含糊的记录、空洞的备注,像是精心打理过的历史废墟,只允许人窥见结构,不容人还原真相。

美国政治信仰崩塌

62年前,肯尼迪命丧达拉斯,从未是一件被尘封的过去。它像一根断裂的神经,触碰便仍生疼。不仅因为这是一位国家领导人被枪杀的创伤事件,更因为这起暗杀成为美国政治信仰结构崩塌的象征。在这之后,“阴谋论”不再只是边缘话语,而成为一种民间求索真相的方式。

在主流媒体之外,在教科书的空白处,民众一次次提出质疑:为什么刺客在案发后几小时内就被杀?为何弹道报告前后矛盾?为何许多关键证据在多年后“意外丢失”?

这种深植民间的不信任感,其实从未真正平息。它不仅表现在对案件本身的疑问上,也延伸至对整个政治系统的质疑。肯尼迪之死成为一种集体心理象征,它将普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裂缝具象化、情绪化,也为日后关于“深层政府”的论述提供了养料。政府所说的“我们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越来越像是一句空洞的安抚,而非负责任的承诺。

比起刺杀本身,更令人忧心的是政府在面对历史创伤时的选择。它没有选择彻底公开,而是精心剪裁。这种剪裁,不只是对文件的物理处理,更是一种对公共记忆的控制逻辑。在这里,国家不是一个诚实的记述者,而是一个讲述者——它决定讲什么、怎么讲、讲到哪里为止。而公众,则被引导着相信某个版本的“完整”,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答案。

公开未必等于真实

这次档案公开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线索”,而在于它再一次提醒我们: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透明并不等于公开,公开也未必等于真实。在政府与公众之间,仍横亘着一道对信息的主导权之争。肯尼迪案或许无法彻底还原,但它留下的提问必须继续存在——谁掌握过去?谁定义记忆?谁在策划被记住的版本?这才是所有历史档案背后,最深沉也最迫切的民主命题。

或许我们终将无法知道肯尼迪真正倒在了谁的枪口之下,但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国家有意无意让人们对真相失去兴趣。失去历史感的公民社会,将被更易操控、更难觉醒。正因如此,每一次面对档案与文件,我们都不只是阅读过去,而是在争夺未来的解释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