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退选关键推手是她 硅谷女首富助贺锦丽迈向总统路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左)11月若能胜选,势必得感谢硅谷女首富、已故苹果前执行长乔布斯遗孀劳伦乔布斯(右)鼎力相助。
(华盛顿27日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11月若能胜选、跃为美国首位女总统,势必得感谢硅谷女首富鼎力相助。
纽约时报报道,众所周知,已故苹果前执行长乔布斯遗孀劳伦乔布斯(Laurene Jobs),是掌控逾110亿美元财富的慈善家;少有人知的是,过去20年来她一直是贺锦丽的亲信至交。
在2024大选年,这位硅谷女首富更在幕后出钱出力,默默捐款数百万美元给支持贺锦丽问鼎白宫的组织。
劳伦乔布斯行事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但根据纽时与数十名知情人士的访谈内容,劳伦乔布斯在幕后协助促成现任总统拜登退选、为贺锦丽参选铺路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两人交情甚笃,若贺锦丽当选,劳伦乔布斯有可能对贺锦丽政府发挥重大影响力。
20多年深厚友谊
受访者透露,现年59岁的贺锦丽和60岁的劳伦乔布斯政治理念相同、同样热爱艺文,都承受身为女性公众人物的考验,也一起在旧金山湾区崛起。两人一路走来惺惺相惜,友谊历久弥坚。
2003年劳伦乔布斯捐助500美元,协助贺锦丽竞选旧金山地区检察官。次年,两人和湾区其他女性领袖共同参与华府维护女性堕胎权大游行。组团参加“为女性生命游行”的史蒂尔回忆说:“早在贺锦丽公职生涯初期,她(劳伦乔布斯)就大力相助。”
接下来20载,两人与同一批硅谷菁英交游,互邀参加家庭聚会。2014年,贺锦丽与任德龙(Doug Emhoff)结婚,劳伦乔布斯名列约60人受邀来宾名单;今年劳伦乔布斯儿子在夏威夷举行婚礼时,贺锦丽是座上宾。她们甚至看同一位皮肤科医生。
丈夫乔布斯2011年去世多年后,劳伦乔布斯脱离蛰伏状态,再度现身公众与政治圈,且维持一贯的谨慎低调。她开始捐出较大额政治献金,并投入游说活动。2012年奥巴马总统竞选连任时,她与其他科技业富豪在闭门会议中敦促奥巴马推动教育改革。
2012年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时,蜜雪奥巴马邀她观礼。希拉里克林顿2016年竞选总统,劳伦乔布斯也为她举办一场20人、每人20万美元的募款活动。共和党籍前众院议长麦卡锡也是她朋友。
随着贺锦丽寻求在公职职涯力争上游,劳伦乔布斯为她举行一系列募款活动,其中几场在自宅进行,2014年有一场与Salesforce创办人班尼奥夫、富豪投资家康威、脸书早期主管帕克合办。2016年选举之夜,她现身洛杉矶庆祝派对,欢庆贺锦丽当选参议员。
2017年,劳伦乔布斯偕同贺锦丽出席一场科技业会议,罕见地接受媒体访问。当时特朗普政府才刚上台,但座谈会主持人笑问罗琳乔布斯有无意愿在2020年参选。劳伦乔布斯妙答:“我们两人中有一人应该选。”她指着刚选上参议员的贺锦丽说:“我会投给她。”
不过,劳伦乔布斯自认身为媒体公司老板(她握有《大西洋杂志》多数股权),不愿对政治事务涉入太深,免得沾染立场偏向某一政党的色彩。也因此,她2019年拒绝为协助贺锦丽竞逐民主党总统提名扮演要角。
6月辩论使情况改观
贺锦丽担任副总统初期,挨批处理非法移民不力,常向劳伦乔布斯倾吐遭公审的委屈。劳伦乔布斯则敦促其他民主党人士更积极为她辩护。
但劳伦乔布斯身为苹果和迪士尼公司大股东,对拜登政府一些她认为反科技业的政策感冒,也认为拜登针对富人和硅谷的发言怀有敌意。
6月首场总统大选辩论会使一切改观。眼见拜登辩论会表现凄惨,劳伦乔布斯对其他重量级民主党金主表示,她很担心拜登赢不了选举。她的政治研究助理席玛斯分发的焦点团体访谈与民调数据,也加深民主党金主对败选的顾虑。多位受访者表示,他们之所以动员起来施压拜登退选,席玛斯的研究发挥关键影响力。
数周后,劳伦乔布斯出席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有时坐在贺锦丽亲友专属包厢,见证贺锦丽接受民主党总统提名的歷史时刻。
贺锦丽与劳伦乔布斯数十年来念兹在兹的是妇女遭遇的重重挑战,现在,这位硅谷女首富有可能协助选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
劳伦乔布斯并不热中于协助拜登竞选连任,但最近受贺锦丽声势看涨鼓舞,变得积极起来。近几周来,她加入贺锦丽竞选干部的电话会议,表示迫不及待为她主办小而尊贵的募款活动,近似当年为希拉里办的那种。她也号召其他女性科技业主管公开力挺贺锦丽。她的团队还发给其他财力雄厚金主一份清单,上面列出17个挺贺竞选团体,作为捐款参考。其中之一是“未来前进”(Future Forward),据知情人士透露,劳伦乔布斯本人已捐了数百万美元给这个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
劳伦乔布斯友人认为,她可能想从政。一些人揣测,贺锦丽若当选,劳伦乔布斯不无可能在贺锦丽政府中担任正式官职,例如教育部长。其他人则期许她以非官方身分发挥影响力,例如督促贺锦丽支持更严格的抗暖化措施。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视频推荐 :
大马女子职场真实面 读中文系闯美国硅谷

作者陈丽娟的《美国职场——大马文科生勇闯硅谷科技大厂》不仅是一部关于求职、职场生存和职业成长的指南,更是一段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的人生旅程。
作为一名曾在新闻业界打拼的文科生,她凭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卓越的适应能力,成功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在强手如林的硅谷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
手持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位的马来西亚女子,以文科生之姿在苹果、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的审核政策部门深耕十年,其经历本身就是对“文科无用论”最锋利的解构。社会普遍定义的劣势可能转化为独特优势,关键在于能否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最有趣的是,这项看似无用的“非技术技能”最终成为她的护城河。AI的发展伴随伦理困境,需跨领域合作解决,而非仅靠工程师。
学习与跳脱框架
“保持学习”与“跳脱框架”,指向一种新型职场人格:既要有理科生的技术嗅觉,又需文科生的跨界视野;既能适应美式直接,又能驾驭东方含蓄。这种人格的锻造,本质是对文化差异的主动拥抱。
书中既有实用的求职经验,也不乏对职场文化、人际关系、企业生态的深度观察。
作为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职场书籍,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在大厂生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来自大马华人女性文科生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她如何在异国职场中摸索前行,最终站稳脚步。
文理交汇的思辨
科技职场的复杂生态普遍强调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背景的硅谷,文科生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又何必追求在框架内呢?陈丽娟以自己丰富的经历证明,语言与沟通能力同样是职场不可或缺的硬实力。
在东方职场,“学历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陈丽娟初到美国时,尽管拥有清华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学历,却因“中文系”背景在硅谷屡屡碰壁。
她发现,美国科技公司更看重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苹果公司最后一轮面试的“益智游戏”环节,面试官并未因她的低分直接淘汰,反而鼓励她主动争取第二次机会。
这种“试错包容性”与亚洲职场或求学生涯强调的“一考定终身”形成鲜明对比。
她在书中多次强调“说故事的能力”(Storytelling)在科技职场中的重要性——无论是面试、汇报,还是与跨部门沟通,如何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观点,是一项核心技能。
她的经历提醒我们,科技行业的核心虽然是技术,但技术最终仍需通过语言传达价值、影响决策。因此,文科生并非“科技孤岛”上的边缘群体,而是连接技术与市场、企业与用户的重要桥梁。
现代职场“庖丁解牛”
硅谷神话常将工程师塑造成“数码先知”,而作者以文科生身分完成了一场反向的精神仪式。当她描述“每天审核数百个APP,像狙击手般精准下架违规应用”,这实则是对技术理性的祛魅——所谓“AI审核系统”,仍需人类在后台做价值判断的苦工。作者既要保持政策条文的冰冷理性,又要兼顾业务有利的准绳。
当中必须凭靠经验要拿捏恰当,否则一不小心误杀开发者或开发公司,都可能成为头条,犹如现代职场版的“庖丁解牛”。
职场光与阴的多面性
在美国处处都是奇迹,处处都是神话,但要创造神话之前需要一张入门票。作者都不惜以“不计报酬”的方式换取进入美国公务员的敲门砖,无非就是要得到在美国的工作经验,让履历变得更“漂亮”。
硅谷一直被视为全球创新的中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然而,书中并没有将硅谷描绘成一个“科技乌托邦”,而是揭示了它的现实面向。硅谷聚集了高薪工作,但高薪背后隐藏着打工人的不安定感。
稳定只是假象
高薪伴随高压,稳定只是假象。例如Meta、谷歌的裁员潮中,数万员工一夜失业,而公司股价反而因“节流”上涨。许多人通过频繁转职或内部转岗,实现薪资与职级的跃升。这种流动性虽带来机会,却也加剧不安全感。这种“裁员即利好”的资本逻辑,赤裸展现科技业的功利本质。
AI 带来的职场冲击,以及面对不断变化的行业趋势,科技公司如何通过裁员、转型来适应市场。
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挑战许多岗位的生存空间,甚至连科技行业自身也不能幸免。唯有不断学习,不抗拒改变,主张“与科技共同进化”。
这种柔韧的生存哲学,暗合了马来西亚华人“在夹缝中开花”的族群记忆——既不盲目崇拜进步叙事,也不陷入悲观犬儒,而是以实用主义的智慧寻找动态平衡。
东西方的碰撞
当遭遇“因发财树枯萎差点裸辞”的荒谬情境,陈丽娟总能从《庄子》“材与不材之间”找到突围之道。她将“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注入团队建设,在KPI至上的科技丛林中培育出独特的共生生态。
亚洲职场强调服从与稳定,美国则重视个人表达与灵活转型。美国的加班文化分为“时薪制”与“责任制”,美国企业以“金钱换肝”的务实逻辑;硅谷人如何透过社交活动,在放松中累积人脉。这些细节,可以很明显跟东方的迷恋加班文化与西方的追求KPI的明显差异性。
学会“大胆要求认可”
马来西亚职场常见的谦逊、隐忍与集体主义,在硅谷遭遇美式个人主义的强烈冲击。作者初入职场时因“埋头苦干却无人知晓”吃尽苦头,直到学会“大胆要求认可”(Claim the Credit)。这种转变背后,是两种文化对“自我呈现”的不同理解:东方文化推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硅谷信奉“会讲故事比会做事更重要”。
这种冲突在管理风格上更为凸显。当作者因跨部门协作受挫时,美国同事建议她“直接质问对方”,而亚洲团队成员却担心“被穿小鞋”。
区分工作与私人沟通
美国职场严格区分工作与私人沟通渠道,WhatsApp等私人应用仅用于生活交流,而亚洲职场常模糊边界,导致员工下班后仍被工作信息轰炸。
这种模式并非因美国职场冷漠,而是能划清界线建立良好和清晰的休息时段。
硅谷科技公司通过“周五Happy Hour”促进非正式交流,这种“放松中建立信任”的方式,既保留了专业边界,又缓解了直接沟通的紧张感。

就事论事与人情世故
书中通过大量案例表明:美式职场的“就事论事”与亚洲的“人情世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最终找到的平衡点,既保持东方式的团队关怀,又采纳美式的直接沟通,成为跨文化生存的范本。
作者以苹果、谷歌等大厂的优渥福利,即免费三餐、股票奖励及弹性工时,勾勒出“科技新贵”的梦幻形象。相比起东方的压榨,西方的模式更清楚知道公司最主要的资产并不是产品,而是人才。唯有好福利,才能让公司走得更远。
文化的差异不是障碍,而是镜鉴。当技术加速抹平地理边界时,差异将成为最珍贵的资源。真正的职场突围,或许始于放下“非此即彼”的执念,在碰撞中锻造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正如硅谷那碗沙拉,每一种食材都保持本色,却又共同成就美味。
职场神话破除
作者并没有单纯地推崇个人奋斗,而是敏锐地指出,职场成功往往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出身、教育、社会关系,甚至是运气。“只看能力,不看背景”的开放市场,但实际上,进入大厂的“捷径”往往是“内部推荐”或“社交网络”。
作者提到“走‘后门’进入硅谷科技大厂”,并非鼓吹走捷径,而是揭示了科技行业看似公平、实则高度依赖人脉的现实。对于普通求职者来说,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找到进入行业的路径,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传统的只要努力就会被看到的时代已经过去,懂得打好人际关系被看见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技能。

现实与理想间找平衡
作为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她在中国被误认为香港人,在美国被误认为台湾人;作为文科生,她在科技公司遭遇专业暴击,却最终在内容审核领域找到立足之地。
这种“永远在解释自己是谁”的疲惫,恰恰是全球化探讨的‘身分认同’的安全感。
技术理性背后暗涌着政治角力、文化偏见与权力博弈。陈丽娟的身分焦虑始终如幽灵般徘徊在字里行间,中美关系紧绷下华人身分的暧昧,以及审核工作中“科学判断”与“政治正确”的拉锯,无不揭示了一个真相:硅谷从来不是真空中的实验室,而是裹挟着意识形态的战场。
当她以“非中非美”的第三视角审视脸书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听证会,这种边缘位置反而成就了某种澄明的观察,在跨国资本的缝隙中开出独特的思想之花。
“世界上有更严重的事”
周受资的描写尤其耐人寻味。这位字节跳动旗下TikTok首席执行官被塑造成“中西桥梁”的象征,他的沉稳与作者的急躁形成对照。
当陈丽娟因项目焦虑时,周受资提醒她“世界上有更严重的事”,唯有保持适当的疏离,才能避免被吞噬。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容易因为情绪做错决定,慢慢来反而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