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将结束 港珠澳大桥人车量创新高

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出境车辆架次创单日新高。
(香港2日讯)中国春节假期接近尾声。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单日客流和车流量在年初四(1日)同创新高。港珠澳大桥统一信息发布平台指出,珠海公路口岸2日可能出现旅客、车辆集中返程高峰。
据香港商业电台报道,大桥边检站数据显示,大桥年初四单日出入境客流首次突破17万人次,是连续两日创新高;车流首次突破2.5万辆次,创下口岸开通以来的单日最高峰。
港澳北上热潮持续
除夕至初四期间,经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出境车辆,超过9.5万辆次,按年增长35%,其中港澳单牌车6.9万辆次,按年增加40%。
港澳居民“北上”热潮持续。春节前5天,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共验放旅客数量超过62.4万人次,车辆近10万辆次,期间中国内地口岸入境旅客总量35.4万人次,车辆超过5.2万辆次,分别是出境方向的1.3倍和1.2倍。
中国凭何屹立不倒?/许文谦
美国长久以来有着“打老二”的恶名。近百年来,凡有国家或组织显露出崛起势头,威胁到其霸主地位,美国必定出手制裁,毫不留情。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欧盟等,都曾在美国的制裁下元气大伤。
如今,特朗普在贸易上重新掀起与中国的关税大战,妄图通过加征关税,破坏围绕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迫使其他国家与中国脱钩断链,进而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
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企业疯狂制裁,限制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打压人工智能的发展。
然而,令美国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次,它的种种手段似乎都打在了“棉花”上。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并未如它所愿倒下,反而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愈发坚韧,稳步前行。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有着诸多坚实的底气。
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经济体量,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14 亿人口所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足以支撑起经济的内循环。
此外,国民也有“未雨绸缪”的储蓄习惯。根据数据,2023 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35%左右,远高于美国的 8.9%。高储蓄支撑的消费潜力成为经济“稳定器”。
抱团取暖抵制美式霸权
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逐步构建起广泛的朋友圈。“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紧密相连。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开展贸易合作等方式,实现了互利共赢。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国视为可靠的合作伙伴。
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中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与信任。这些国家与中国抱团取暖,共同抵制美式霸权。
在科技领域,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以“ DeepSeek”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实力。这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
中国也在 5G、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建立全球领先优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成为全球第一,形成从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在外交层面,面对美国的步步进逼,中国官方反击言辞犀利。通过双语战斗影片等形式,向世界清晰地表明立场,促美国及时收手。同时,中国向世界发出灵魂拷问:各国是要继续困在美国营造的高墙林立的小池塘里,还是要拥抱中国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广阔海洋,构建全新的国际秩序?这影片让越来越多国家深思。
从全球视野来看,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全球关税战”,不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更将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盟友纳入打击范围。他对进口钢铝加征25%关税,还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20%关税。即便对等关税实施暂缓90天,但其释放的“美国利益优先于一切”信号,已彻底动摇国际社会对美信任。
更具讽刺性的是,美国还自行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17个国际组织,亲手拆解自己主导的全球化框架。
当美国试图迫使盟友“选边站”时,其战略操作却不断将合作伙伴推向中国。中国以“非对抗性开放”破局,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原油增长,缓解加方因美加管道争议导致的出口困境。
在农业领域,中国也扩大澳洲牛肉和巴西大豆的进口。更具标志性的是,中日韩外长会在东京举行,三国为经济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如今,美国的对手,或许早已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而是一片不愿被美国主导的联盟。
在这次战斗里,中国显然命硬,扛得住美国的全方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