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法国前总统萨科奇 贪污罪名成立

(巴黎1日讯)巴黎一个法庭周一作出裁决,法国前总统尼古拉斯·萨科奇贪污罪名成立。

他被控用一个显赫的职位拉拢一位地方法官,换取后者对其徇私。

今年66岁的萨科齐被判1年监禁。不过,按照法国的制度,即使他上诉失败,也不会真正入狱服刑。

“萨科齐利用自己的法国总统身份,”法官Christine Mée周一宣判说。他表示,萨科齐的错误“非常严重。”



反应

 

名家专栏

法国提前大选的金融风险/Project Syndicate

法国前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在上世纪60年代任财政部长时,曾将美国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描述为“嚣张的特权”。而他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法国在欧洲货币联盟中的地位。

尽管预算赤字持续扩大,但法国长期以来都享受着与财政稳健的德国几乎一样低廉的借贷成本。债券市场甚至对标准普尔上月底的法国主权债务评级下调视而不见,似乎表明该国无须受到通常的信贷纪律约束。但如今政治开始起作用了。

在法国极右翼政党在本月欧洲议会选举中赢得大量支持后,总统马克龙决定解散国民议会并提前举行选举的突发举措,遭到了市场的强烈反对。但投资者可能低估了法国嚣张特权的根深蒂固程度。

这一特权的种子,早在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就已种下。该条约建立了一个没有财政联盟的货币联盟,而这种方案要搭配一个“不救助”规则以免挥霍无度的国家搭上更负责成员国的便车。

但2010-2012年的欧元危机暴露了这一设计的致命缺陷:一旦禁止救助则意味着欧洲央行不能作为最后贷款人,而这将威胁到货币联盟,进而威胁到整个欧洲项目。

由此产生的妥协依赖于一项财政规则。欧洲央行随时准备购买无限数量的欧元区成员国债券,前提是这些国家的预算计划应符合欧盟委员会制定并执行的财政规则。

财政把戏

但与此同时布鲁塞尔的财政警察对法国政府仍然非常宽容——周边小国以及意大利的危机已经足够令人震惊,他们最不希望看到法国这个欧洲架构基石也出现类似的崩溃。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折衷方案。

作为对法国一贯不遵守财政规则的惩罚,法国将被列入“淘气鬼名单”。根据欧盟的“过度赤字程序”,法国政府将承诺加强财政整顿,欧盟委员会则宣布对此表示满意。

欧洲央行因此获得(在必要情况下)购买法国主权债券的政治支持,尽管该国的财政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但市场却将其政府债券的估值调到与德国国债几乎同一水平。

这种把戏在欧元区财政规则因冠病疫情而暂停执行时消失了一阵,但(经过一些修改后的)规则如今又恢复了,而法国的预算赤字相当于GDP的5.1%,远高于3%的门槛。

因此,即使在近期政坛震荡之前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的博弈预计也会比平时更加敏感。法国可能不得不承诺将赤字比率减少0.5%,而即使这一温和调整也可能引发国民议会对马克龙政府的不信任投票——他的政党在2022年选举中已经失去多数席位了。

时隔两年后,这场提前选举很可能会将马克龙步履蹒跚的中间派政府赶下台,取而代之的则是由那些在竞选中撕去一切财政纪律伪装的政党领导的政府。

政治僵局隐忧

欧洲议会选举和最新民调均显示,主要挑战来自勒庞的国民阵线(National Rally,2018年改名为“国民联盟”)及其右翼盟友,而金融市场也已经给出了与2017年勒庞首次竞选总统时相同的反应。

市场感不安

当时勒庞承诺要放弃欧元恢复法郎——这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冲击。尽管她后来放弃了退出欧元区的想法,但在2022年再次竞选总统时她仍然令市场感到不安。因此市场这回又受到惊吓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即便国民阵线及其盟友赢得大选,勒庞也不会愿意抛弃法国在欧元区享有的特权。事实上她将竭尽全力利用这一特权为2027年竞选总统铺路。

这就是为什么她选定的总理、富有魅力的28岁乔丹·巴代拉(Jordan Bardella)已经撤回了本党财政成本最高的竞选承诺:取消马克龙去年不顾公众抗议强行调高的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

因此,如果一个(将与马克龙“同居性”执政的)右翼政府上台,纵使会出现更多进一步扰乱市场的边缘政策言论,我预计仍将看到与布鲁塞尔之间一摸一样的旧财政把戏。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借助激进征税-支出政纲当选的左翼政府身上,因为高税收带来的收入,可能会满足欧洲财政警察的要求。

而最有可能证实市场担忧的结果则是僵局。如果右翼和左翼联盟各赢得约200个席位而马克龙的中间派阵营从250个席位减少到最多150个席位,那么组建任何类型的政府都将极其困难,更别提稳定执政了。

尽管未来上台的任何法国政府最终都可能重启财政改革,但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巴黎持续的政治僵局将使布鲁塞尔找不到与之合作的政府,而僵局持续的时间越长,金融不稳定性和对欧洲经济的损害就越大。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