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美联邦法官下令 暂阻遣返哥大挺巴示威领袖

(纽约11日讯)美国法官10日下令,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巴勒斯坦籍研究生哈利勒暂时不会被遣返。

美联社报道,美国联邦地区法官福尔曼10日暂缓了哈利勒的遣返,“除非与直到法院作出裁决”。法院预计将在本月12日对案件进行聆讯。

持有绿卡(永久居留权)的哈利勒,在本月8日被美国国土安全部旗下的移民与海关执法局逮捕。根据代表律师和美国拘留资料库,哈利勒经被移送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移民监狱,等待遣返程序。

哈利勒的律师呼吁福尔曼下令让哈利勒返回纽约市。他们指控总统特朗普政府将哈利勒送往远离纽约的地方,试图剥夺他接触律师的机会。

据报道,哈利勒被捕消息传开后,示威者10日那天在纽约市区上街抗议,部分示威者与警方短暂爆发冲突,至少一人被捕。纽约州检方和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都谴责哈利勒被捕一事,“这是对言论自由的攻击”。

哈利勒就读哥大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所,他在去年该校挺巴勒斯坦示威中扮演领导角色,这场学生运动点燃了全美和世界各地的校园示威。

哈利勒被捕并面临遣返,是特朗普镇压美国境内挺巴运动的一部分。特朗普公开谴责哈利勒为“激进支持哈马斯外籍学生”,并放话说:“哈利勒的逮捕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

特朗普政府没有透露哈利勒被指控犯下什么罪名,但特朗普宣称对方在美国境内的存在“违背了国家和外交政策利益”。

在10日同一天,美国教育部向国内60所大学发出了信函,其中包括哈佛、哥大、耶鲁和加州大学,警告他们“除非解决校园内仇犹主义问题,否则将削减联邦资金”。

甚至在哈利勒被捕前,有哥大学生们就表示,自本月6日以来曼哈顿校区周围的学生宿舍里就发现了移民局执法员,时间点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取消授予哥大4亿美元(约17.7亿令吉)联邦拨款和合约的前一天,原因是哥大纽约市校区及其附近“发生仇犹主义骚扰”。

据哥大学生工会,移民局执法员一直试图拘留至少另一名国际学生。国土安全部和移民与海关执法局都拒绝回应学生工会的说法,媒体无法独立核实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美国国务院则表示,根据美国法律,签证纪录属于机密,因此该部门无法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央广播电台(RTI)

 
 

 

反应

 

财经新闻

迁厂海外计划搁置 中企改找货源售美

独家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5日讯)美国针对“在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和“由中国制造”(Made by China)产品实施的打压政策,已促使中国厂商重整海外布局策略,早前在中美贸易战中掀起的厂商迁移大计料搁置。

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后,一般认为中国投资者会来马设厂避险,然而专家指出,随着中资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压力,原有的“走出去”计划已逐渐失效。不少中国企业从原本的厂房迁移计划,转为直接对外采购作为出口用途。

根据了解,一些与美国业者签了订单的中国制造商,如今为了避税而直接寻找其他国家的货源或成品,再转卖给美国买家。由于大马相较下关税较低,为此成了中企询价采购的目标之一。

亚企理财中心税务与财务咨询总监拿督蔡兆源向《南洋商报》说,这趋势在过去几个月已陆续显现,即中企在大马等地的新投资,开始从设厂转为贸易采购活动。

他说,据悉所涉及的产品包括家具、钢铁等,而中企在美国宣布加征关税后,更频繁地前往东盟国家如越南和大马进行询价采购,以避免直接出口遭遇到限制。

经济学家白文春也说,早期的厂商迁移曾带动其他资产类别获得溢出效应,但如今随着美国关税不确定性升高,这种势头可能已失去动能。

中资不会贸然收购马企

蔡兆源说,过去两三年来,“中国+1”政策促使部分中国厂商及跨国企业迁往东南亚设立新据点,以避开关税与分散供应链风险,然而美国政府持续从“产品原产地”到“制造商背景”进行双重审查,使中国厂商即使迁移也无法遁形。

至于是否会出现中资收购本地企业的情况,蔡兆源认为,在当前中企受到密切关注与遏制下,他们应不会贸然出手,以避免未来自陷困局。

另一方面,白文春指在对等关税下,情况或更趋复杂:“我认为企业不会迅速决定是否将业务迁回美国,多数会先观望发展,再决定下一步。而且,关税肯定也会影响大马的经济增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