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断舍离”谈何容易 服装厂商回流中国

彭博评论

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制造业成本较低因素的推动,从阿迪达斯到耐克,服装和鞋类制造商一直在将供应链移出中国。

不过,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以及消费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发现寻找替代生产中心也面临挑战,一些企业甚至又重新迁回中国内地。

“在中国,整个生态系统已经建立了几十年之久,非常成熟,不仅确保了有竞争力的价格点,而且在大规模生产中提供了难以复制的稳定质量,”鞋类品牌Bata集团的永续发展全球负责人劳拉·马吉尔说。

“我想不出还有哪个地方,能像中国这样兼顾质量、数量和价格”。

彭博新闻社采访到的服装制造商和工厂主,也呼应了劳拉·马吉尔的观点。

50多岁的林风(译音)是一名商人,在广州及周边地区拥有服装厂。他的工厂主要为美国和欧洲客户生产服装。

东盟赚幅越来越薄

2020年,由于冠病疫情导致边境关闭,他试水在河内启动了一条新的女装生产线,开出的月薪是广州工厂水平的不到一半,当地工人对这个薪资水平感到满意。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谨慎的海外客户发出的订单非常少。去年,他离开越南,并将重心重新放回广州。

林风说,现在谈论扩张或海外转移没有意义,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低劳动力成本和关税豁免毫无意义。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此类回撤可能会让中国制造商转向越南、泰国等亚洲邻国所投入的18亿美元(约85.7亿令吉)中的一部分打水漂。

过去几年,一些亚洲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挤占了中国出口的份额。

纪先生是广东一家服装厂的老板,他也有着类似经历。由于谈论可能较为敏感的话题,他要求不引用完整姓名。

原料仍依赖中国

他在柬埔寨经营牛仔裤生产线有20多年。

不过,在过去十年,随着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利润率越来越薄。

他在中国南方制造业城市中山给工人支付的薪资,目前仅比柬埔寨高出30%,而十年前这个差距要高得多。

与此同时,他的中国工厂生产率要好大约20%,而且工人的技能水平也更高。

纪先生说,在东南亚扩大生产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恐怕未来一两年业务放缓将持续下去。

事实上,中国是全球服装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企业将生产业务迁至其他国家,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减少多大依赖性。

语言障碍文化冲击

越南纺织服装协会副主席杨氏玉勇(译音)表示,越南的服装业仍然主要依赖中国原材料,如纽扣、线、标签和包装,只有大约30%-40%的材料是本地生产的。

“当你开始谈论化学品供应链移动、原材料供应链移动时,你是否了解这些国家的化学品混合设备?你了解这些国家如何进行大规模量产吗?”Bata的劳拉·马吉尔提出问题。

语言障碍和文化冲击,也是管理东南亚员工时所面临的障碍,其中一些员工的技能经验不如中国员工丰富。

为当地服装制造商和海外买家建立联系的越南商人迈克尔·拉斯考表示,虽然政治紧张担忧促使他的一些客户转向东南亚,但这并没有给当地工厂带来稳定的订单,一些服装生产商面临生存困境。

迈克尔·拉斯考表示,向越南工厂下订单的大多数客户都在回避长期合同,因为担心全球需求疲软。

他说,如果没有这些更长期的订单承诺,许多服装公司的存续都是按月来计,一些甚至计划将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到四天以降低成本。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大马是移民国家?/张永麒

马来西亚在9月16日刚刚迎来成立61周年庆祝,9月17日就是中秋节,对于大马华人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马来西亚地理位置优越,在地图上,处在东南亚的中心,横跨南中国海。总计人口3400万人,算是地广人稀的国家,资源丰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年,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说,马来西亚理想人口是7000万人,那么就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多年过去了,马来西亚人口增长至3400万人,离目标还有一大半。

马来西亚是否是一个移民的国家?虽然政府在政策上并没有鼓励外国人移民来马来西亚,但是,在经济的需要上,却是许多外国人前来居住、工作和留学的地方。

在独立前由英国政府管理的马来亚带入许多外国人进来居住和工作,后来成为公民,几代人过去了。

现在,在马来西亚有两个大的议程正在处于进行式,一个是“一带一路”,另一个是“智能社会”。

一带一路是在中国崛起后推广开来的,马来西亚被覆盖在这个影响圈里。智能社会则是在科技发展之下所产生的社会新形态。

除了传统的欧洲、美国和日韩的影响,在中国崛起后,中国的影响就伸展至马来西亚多个地方和领域。东海岸铁路是“一带一路”比较典型的项目。

中国科技品牌无处不在

在建构智能社会方面,中国的科技品牌已经无处不在。最新的是消息指中国华为公司,有意参与马来西亚的第二个5G网络,这将是一个大型的通讯设施项目。

据英国《金融时报》今年8月的报道,在学生与新投资者激增的推动下,居住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公民人数在过去3年里几乎翻了一番。

报道指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公民很容易就有15万人,甚至可能达到20万人,而2022年的数字约为8万2000人。

报道指出,目前,超过5万6000名中国人,在“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计划下,持有马来西亚长期居留签证,是去年人数的两倍多。

在国际地缘政治的牵引下,以及马来西亚寻求更多投资和高价值人士前来居留之下,“一带一路”和“智能社会”正是进行式的开端,未来会有什么变化,是否对本地局势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拭目以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