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中国楼市触底了?

来源:彭博社

在过度建设、过度举债十多年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清算时刻到来了。销售在下降、价格在下降、建筑活动在下降,开发商在违约且波及影子银行部门。

“金发女孩”式结局仍有可能。房子已经没什么人买了,当局就有空间去采取更多刺激措施,来提振需求而不会再度引发投机泡沫。

而如果不这么做,该行业继续螺旋式下降,那么开发商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意味着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真切存在。

对于中国而言,这两种结果之间的区别是,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还是0%。彭博经济研究的基线情景预测位于该区间的顶部。但如果我们错了,那么崩盘情景的全球溢出效应将足以把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带入衰退。

“鬼城”问题

中国房地产的根本问题,是供应过多而需求不足。

2021年,中国盖了15.65亿平方米的房子。彭博经济研究估计,同年的基础需求,居住需求而非炒房性质的投资需求为14亿平方米。到2026年,这一数字预计将降至11亿平方米。

这意味着盖房需要减少30%,才能让供应与需求持平。目前为止其已减少了18%。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回调才完成一半多一点,已经有多家开发商违约、一家大型影子银行濒临倒闭。

之后的房地产市场调整可能有多种路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减少了,但销售减少得更厉害。2022年和2023年迄今的住房销售,比我们对基础需求的估算低了10%-15%。

这表明,价格下跌预期、就业和收入前景不明朗,以及对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措施的期望,促使买家推迟购房。在“最不坏”的情景里,降息、降首付比例和取消其他购房限制,将推动需求回升到与基本面一致的水平。

供应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但需求的略微回暖会减缓这个过程的痛苦。

在这一情景中,房地产投资在2023年下降8%,从2024年到2026年平均每年下降5%。按照两者过去的关系,房地产投资每下降5%,GDP年增长率就少大概0.6个百分点。

中国2024年的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约5.4%,放缓至更接近5%的水平,这一增速与民众的感受会否一致确实存疑。但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得以避免了。这次着陆将有些颠簸,但不是硬着陆。

反观噩梦情景:刺激措施也未能重振信心,销售继续螺旋式下降,供应将需要经历更大幅、更痛苦的调整,这将导致更多开发商违约,并有引发金融危机之虞。

GDP折损2.4%

换成用数字来表达:过度调整可能导致在2023年底乃至进入2024年,房地产投资下降至少20%,对年度GDP增速的直接拖累达到2.4个百分点。而且,坏消息还不止这些。

按照目前的轨迹,我们估计未来几个月,开发商的手头的现金加上它们能够通过销售和再借筹集的资金,与它们的短期负债和期房完工资金需求还有数万亿元人民币的缺口。

这个缺口大得连北京方面都填不平,意味着未来房主(房价下跌)、房企(股价受到冲击)、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债券持有人(债务减记)和政府(掏腰包救助)全“员”皆输。不难看出,最终结果可能是一场金融危机。

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国有的,它爆发金融危机会看起来更像1990年代的日本,而不是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时的美国。不过损失会很重大,很难说中国GDP的底部将在哪里。

我们基本上同意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思·罗格夫,在关于金融危机历史的大作《这次不一样》里的结论,估计2024年增长率将为零 —— 下降5个百分点。

当中国打喷嚏

对于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而言,“金发女孩”情景与噩梦情景之间的区别,可能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使用了一套模型,来估算对金融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和贸易渠道的溢出效应。

在“金发女孩”情景下,中国2024年的GDP增长率约为5%,比我们今年早些时候的预期要少0.5个百分点。它对美国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拖累大约为0.1个百分点,很轻微。

美联储在让通胀率向目标水平2%回落方面,会得到一点微不足道的支持。欧元区和英国也会受到类似程度的有限影响。

而在中国2024年增长率从5%降至零的噩梦情景中,溢出效应将扩大。对美国而言,CPI会被削去1.3个百分点。GDP将受到1.1个百分点的冲击,从而使得浅度衰退的基线预期,变为更深的衰退并在选举年推高失业率。

对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影响将同样严重 —— 把欧元区从停滞推入衰退,加剧英国经济本就料将出现的下滑。对中国而言,即便是噩梦情景也有好的一面。通过不断举债建造越来越多无人居住的房屋来驱动经济增长,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待回调结束,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将缩小,将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得以投入生产性用途。电动汽车销量激增是中期发展前景乐观的原因之一。不过度过短期难关,仍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