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为符数据法 花旗推迟在华设投行

(北京18日讯)据知情人士透露,花旗推动在中国建立全资证券业务的时间比计划要长,因该行需要更多时间来遵守中国的数据法。

知情人士表示,花旗正寻求最早在明年底左右启动中国证券业务。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称,虽然没有设定时间表,但花旗内部此前曾估计相关牌照将在2023年中到位。由于相关讨论不公开,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花旗于2021年提交了成立券商和期货交易业务的初步申请,同年中国公布了加强数据安全的新法律,要求企业在获得牌照前先建设新的基础设施。

花旗已按照要求,为证券业务招聘了总执行长、财务总监和合规总监。但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技术系统的完工时间尚不确定,一些招聘被搁置。花旗需要建立一支30多人的团队和独立的基础设施,然后才能申请现场检查和批准,从而启动证券业务。

花旗驻香港的一位发言人不予置评。

相关过程的延长发生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动荡,商业信心疲软之际。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也削弱了一些跨国银行在中国内地快速扩张的意愿。

自2021年中国政府对跨境数据流动实施更多限制以来,跨国银行一直在推进行技术本地化,并力图将中国的信息与其他地方分离开。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建立了在岸中心,将中国数据保存在境内,这增加了成本和管理难度。

花旗收缩在中国其他领域的业务,包括关闭消费银行业务和出售零售财富管理业务。

建独立中国版系统

知情人士今年早些时候曾透露,摩根士丹利将2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从中国调离,开始建立一个独立的中国版系统,以符合本地监管法规。

高盛为其在岸业务运行一个独立系统,过去两年加快了技术建设步伐;瑞银有单独的服务器把中国数据保存在境内,同海外业务分隔。

在2020年,中国开始允许外资全资控股在华金融服务公司后,较晚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花旗解散了与东方证券合资成立的投行,寻求成立自己的投行业务。

 

 
 

 

反应

 

国际财经

银行人为疏忽 花旗差点误转267亿给客户

(纽约4日讯)花旗集团(Citigroup)差点因银行人员疏忽,把一笔约60亿美元(约267.6亿令吉)的款项转进一名客户的账户。

据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这起发生在花旗财富管理部门的事件,使原本的金额放大超过1000倍,直到下一个工作日被发现。

这名银行人员在处理转账时,误把账户号码复制粘贴到转账金额的栏目,导致转账金额被放大。

这起事件发生在去年4月,在同个月内,银行的另一个部门也误把一笔81亿美元的款项,进账给另一名客户。

在银行财富管理部门发生的事件已向监管机构呈报,让刚接管该部门数月的负责人西柯感到挫败。

据知情人士透露,花旗集团随后在公司广泛地推行一项工具,以帮助审核大额异常的付款和转账交易。

花旗在一份声明中说,银行迅速发现并纠正这一输入错误,未对银行和客户造成影响。

此外,银行已加强预防措施,这与花旗持续消除人工操作,并转向自动化控制的努力一致。

这些事件凸显花旗在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持续挑战。由于系统管理不善,银行此前已受到监管处罚和限制。

今年1月,集团总裁简·弗雷泽把关键的盈利目标调低,部分原因是银行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转型,以对运营做出改革。

2020年,花旗误把超过9亿美元(约40亿令吉)的款项转给知名化妆品牌露华浓(Revlon)的债权人,致使银行花了超过两年打官司以追回款项。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