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美国咨询华尔街对量化紧缩看法

(纽约18日讯)美国财政部正在就美联储持续收缩资产负债表寻求华尔街的看法,因为策略师们正在纷纷开始推后对缩表何时结束的预期。

在周五发布的调查中,美国财政部询问一级交易商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潜在变化的看法,这包括他们预计量化紧缩何时结束、美联储何时将不得不恢复购买国债以维持充足的准备金,以及他们对货币市场将如何反应的担忧。这次调查发生在2月5日的季度再融资之前,并且距离美国新政府上任仅有几天时间。

巴克莱和美国银行等机构的策略师本周将量化紧缩结束时间的预期从3月调整到9月,他们提到美联储最新的信息沟通中缺乏相关讨论、融资市场的波动性减弱、对债务上限回归相关动态的担忧减弱。

对于财政部而言,美联储有关其资产负债表的决定很重要,因为除了需要决定发行什么期限的债券——国库券还是付息国债——之外,财政部还需要调整其计划发行的规模。

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名的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已经建议更多发行较长期债券,以减少短期内到期的债务。贝森特也是共和党内部抨击财长耶伦过度依赖短期国库券来弥补赤字的人士之一。

自2022年年中启动量化紧缩以来,美联储已减持逾2兆美元资产。在巴克莱和美国银行调整对量化紧缩的预期之前,鉴于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指标——逆回购协议的余额几乎枯竭,以及银行准备金等其他因素,大量华尔街策略师曾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上半年结束缩表。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中国军力突破带来台海和平

报道:笔锋

中国在跨年之际,迎来军力大突破,军工秀肌肉,让美国鹰派集体怂了,出现异常的沉默,而特朗普背后的鸽派如马斯克等,就会顺水推舟,借力打力,让台海和平成为不可逆转的未来。

中国在跨年之际,迎来军力大突破,展现六代机和无人机航母与人工智能武器化的发展,让全球惊艳,也使美国相形失色。

白宫和五角大厦赫然发现,在尖端的军事竞赛上,美国已经落后,不但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处于劣势,连美国本土也暴露在东风超音速导弹的射程之内,导致美国与中国的军事博弈出现大逆转。美国失去了长期以来的优势,中国首次占领战略制高点。

中首次占战略制高点

这也为台海带来和平。过去几年,台海被西方主流媒体视为全球最危险的地方,但如今由于中国的军力跃升,美国的介入已经变得欲振乏力,这也让美国会重估亚洲的策略,到底是继续和北京硬对抗,还是改弦换辙,以谈判代替战争,以双赢代替零和游戏。

从北京决策者角度来看,维持台海和平是上上之策,但前提是台湾不走向台独。台海和平,也就是争取和平统一,才是中国的国家利益,避免台湾出现流血悲剧,违背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原则,避免伤害了中华民族内部的感情。

从军事上来看,中国军力占优势,形成对美国的重大威慑。美军将领开始改口,不再说台海战争会造成地狱火海,特朗普也不会说解放军一旦攻台,美军导弹可以射到北京,因为他晓得中国导弹也可毫无障碍地打到白宫和海湖山庄。

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美国对华军事评估就是要避免爆发地区冲突。在1964年中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之后,中美就开始出现基辛格所说的“核武恐怖平衡”,不会发生韩战时中美双方直接对垒的局面。即便在越战最炽烈的时刻,美国还是没有与中方直接作战,就是要避免爆发核战。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中国军力大爆发,也对亚洲其他追随美国的国家产生外溢效应,如日本、韩国、印度、越南、澳洲等国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而是加速与北京修复关系,不再一面倒向美国,而是尽量不靠边站,让美国在亚洲失去了反华力量。

特朗普的战略构想本来就是要“去盟邦化”,不要负担一大堆“照顾小弟”的费用,损害纳税人的利益,而是要直接搞元首外交,一键到位,解决美国外交困局。

美国外交界传言,特朗普上任之后,可能首站就是访问北京,与习近平会谈,不但化解台海危机,而且要说服中方介入乌克兰战争,参与调停,避免这场延续了1000多天的战争,像一个无底深洞,吸尽美国精血。

中国在欧洲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俄乌战争,只有中国有筹码推动停火,因美俄之间现在外交渠道几乎堵塞,而莫斯科在经济上对华仰赖越来越深,必须靠北京出手。中国输俄汽车高达100多万辆,中国性价比高的民生用品在俄国不可或缺,因此习近平拥有不少筹码,可以对普丁施加乌战停火的压力。

靠两岸人民深度融合

这让中国有全新的战略空间,在美俄博弈之间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台海问题的关键还要靠两岸人民深度融合,自然结合,而不是强迫性,要避免战火纷飞、尸横遍野。

最近马英九率团访问哈尔滨和成都,以及较早时马龙、彭弋航等访问台湾,见证了两岸民间的密切感情,血浓于水,尤其年轻一代有一种“自来熟”的情缘,都希望在职场、情场相遇,而不是在战场上厮杀。

也许从北京到台北最短的和平路径须经过华盛顿。只要特朗普对赖清德施压,不再对两岸民众自由往来设置障碍,那么两岸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会陷入兵凶战危局面。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