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削弱财力 中国工业企业利润跌幅扩大
(北京28日讯)由于通缩压力削弱了企业的财务实力,9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润降速较一个月前进一步加快。
国家统计局周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上个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1%,8月为下降17.8%。与2023年同期相比,前9个月的利润下降了3.5%。
国家统计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数据“受到去年同期基数高等因素的影响”。
工业企业利润是衡量工厂、矿山和公用事业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指标,可能会影响它们未来几个月的投资决策。
经济面临挑战
利润下降成为中国18兆美元(约78.3兆令吉)经济面临挑战的象征,促使中国自9月底以来采取了降息等措施。
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将于11月4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备受期待的会议,届时投资者将密切关注是否会批准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措施来重振经济增长。
视频推荐:
通缩外溢迎来共输?/胡逸山博士
印尼当下的通货萎缩,对其周边国家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也还会有几个相互关联的影响的。
其一,顾名思义,通缩主要就是货品的价格下滑,滑到比之前的价格还低。如此一来,理论上倒是会为印尼带来一个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更为有利的条件,即价格便宜的货品,当然也就更容易出口,因为外国商家付上与之前一样的价格,却可以买到更多的印尼货。
这些外商虽然谈不上对印尼货趋之若鹜,但也还是会不执输地乘机进更多印尼货的。
那么印尼货在国际上那么抢手的话,外商也就对相对显得昂贵的周边国家的类似货品(如典型的附加价值不算太高的由原产品初步加工的半成品或轻加工而成的制成品)不太感兴趣了。
这样的印尼货品更便宜现象对周边国家的出口当然会造成打击,至少也会造成价格下降的压力,因为如果彼等不把各自的出口货品价格也拉低的话,那就比不上印尼货的抢手了。
而如以出口导向为经济运作主体的这些邻国的货品价格也应声下滑的话,那么印尼这个本区域最大经济体的通缩就有可能会蔓延到周边去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可能面对通缩的局面。

平衡内销与出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提到,任何一国除了要有适当的、合理的出口份额之外,也要有健康的、蓬勃的当地消费需求,如此才能更有韧性地来应对外来的通缩压力。也就是说外围因素(如当下印尼通缩)所造成的价格下滑压力,得以被本地的强劲消费需求所“平衡”,那么才能维持一个被认为是对经济发展最有建设性的偏低通货膨胀(如美国联邦储备局最为心仪的2巴仙),而不至下跌成利大于弊的通缩。
而即便是对印尼来说,如此的低廉货品大受外商欢迎的现象在短期里可能不亦乐乎,但在中长期里却等同于饮鸩止渴,因为它也会加剧了印尼的经济运作里对于出口的依赖,而不着重增强其内需。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不是在鼓吹各国各自关起门来自顾自地发展经济,因为除了自身资源丰富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理论上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外,任何其他经济体在近代史上都不能利多于弊地做到这一点。不出口不进口,一搞不好整个经济都会垮掉,世上如此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印尼,就如同其邻国般,一定要在出口与内需之间寻找平衡点,否则就会仰人鼻息,在无论是地缘政治或国际商贸都陷入一团糟的当下,难以维系自身的经济利益。
廉价投资黑洞
其二,印尼通缩,便宜的还不止是出口货品,还有国内的各种投资条件也在外商眼中显得更有吸引力,如土地、劳工、(有待加工的)原产品价格等也都更低,那么外商也就更为乐意往印尼投资了。
而譬如说外商决定在印尼设厂,也就可能不在邻国作出相似的投资了,除非邻国也能提供类似于印尼或甚至更为优惠的投资条件,这对也急需外来投资的邻国当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但这对印尼在中长期来说也未必是个好消息。因为本区域各国作为正崛起的经济体,当然都希望外来的投资能够越来越高质量、有更高的附加价值,而不是大家一味往下的拼密集劳工的更低待遇、土地价格的更为贬值等来作为吸引外商的手段。
我们要的是共赢而不是共输。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