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通胀飙高 美国消费者信心降至4年低点

(华盛顿26日讯)3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四年来最低水平,在关税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通胀和经济前景令人们感到担忧。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7.2点至92.9,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预估中值为94。
展望未来6个月前景的预期指标下跌近10点至65.2,为12年来最低水平。现状指标降幅略为温和。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和密歇根大学发布的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都表现低迷,反映出消费者对特朗普关税可能引发通胀反弹的担忧。多家公司也已发出警告,称物价可能上涨、需求将减少,这与一些经济学家关于“滞胀”风险上升以及经济可能衰退的预测相吻合。
对未来一年的通货膨胀预期升至两年来最高水平。密歇根大学3月初调查中的一年期通胀预期创2022年以来最高。
虽然最近几周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和住宅建筑商调查等其他“软数据”明显传达出悲观信号,但政府统计数据中的“硬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基础仍然稳固。失业率保持低位,2月制造业活动回升,还有份报告显示上个月通胀率有所下降。
对未来财务不乐观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高级经济学家斯蒂芬妮·吉查德表示,“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乐观情绪基本化为乌有,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担忧开始影响到消费者对自身财务状况的评估”。
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未来财务状况的预期降至202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预期经济衰退的受访者占比保持在9个月高位。
经济学家和美联储决策者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疲软的信心是否会反映到消费行为中,例如导致消费支出显著回落。消费者还要应对持续的通胀、高企的借贷成本和疲软的就业市场,这些因素都对财务构成压力。
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对家电和电子产品等大额商品的购买意愿有所回升,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计划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购买。2月份经通胀调整的商品与服务支出数据预计将于本周五公布。
美联储官员上周连续第二次会议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等待有关特朗普政策影响的更多明确信号。根据最新的消费者信心报告,预计未来一年利率上升的消费者占比创近一年来最高水平。
表示“就业机会充足”的消费者占比维持在33.6%;认为“找工作难”的比例则略有下降。两者之间的差值小幅升至17.9%,这一数据是经济学家用来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灼见】肯尼迪遇刺真相仍不明/陈万诚
在国家与历史之间,总有一道隐形的墙。这堵墙并非由砖石砌成,而是由信息、记忆与权力构筑。当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解密大批关于前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档案,人们曾以为,这道墙终于要被撬开一个缺口。
然而现实并未如愿。一页页档案从档案馆中“归还”于公众视野,却并未带来应有的光亮。涂黑的段落、含糊的记录、空洞的备注,像是精心打理过的历史废墟,只允许人窥见结构,不容人还原真相。
美国政治信仰崩塌
62年前,肯尼迪命丧达拉斯,从未是一件被尘封的过去。它像一根断裂的神经,触碰便仍生疼。不仅因为这是一位国家领导人被枪杀的创伤事件,更因为这起暗杀成为美国政治信仰结构崩塌的象征。在这之后,“阴谋论”不再只是边缘话语,而成为一种民间求索真相的方式。
在主流媒体之外,在教科书的空白处,民众一次次提出质疑:为什么刺客在案发后几小时内就被杀?为何弹道报告前后矛盾?为何许多关键证据在多年后“意外丢失”?
这种深植民间的不信任感,其实从未真正平息。它不仅表现在对案件本身的疑问上,也延伸至对整个政治系统的质疑。肯尼迪之死成为一种集体心理象征,它将普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裂缝具象化、情绪化,也为日后关于“深层政府”的论述提供了养料。政府所说的“我们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越来越像是一句空洞的安抚,而非负责任的承诺。
比起刺杀本身,更令人忧心的是政府在面对历史创伤时的选择。它没有选择彻底公开,而是精心剪裁。这种剪裁,不只是对文件的物理处理,更是一种对公共记忆的控制逻辑。在这里,国家不是一个诚实的记述者,而是一个讲述者——它决定讲什么、怎么讲、讲到哪里为止。而公众,则被引导着相信某个版本的“完整”,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答案。
公开未必等于真实
这次档案公开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线索”,而在于它再一次提醒我们: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透明并不等于公开,公开也未必等于真实。在政府与公众之间,仍横亘着一道对信息的主导权之争。肯尼迪案或许无法彻底还原,但它留下的提问必须继续存在——谁掌握过去?谁定义记忆?谁在策划被记住的版本?这才是所有历史档案背后,最深沉也最迫切的民主命题。
或许我们终将无法知道肯尼迪真正倒在了谁的枪口之下,但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国家有意无意让人们对真相失去兴趣。失去历史感的公民社会,将被更易操控、更难觉醒。正因如此,每一次面对档案与文件,我们都不只是阅读过去,而是在争夺未来的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