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AI转型!?数字转型之后又要转?/孙德俊

作者:孙德俊(Antsomi联合创办人)

2024年7月11日我接受李永安先生和团队的邀请,为他创办的Global Entrepreneur Exchange(GEX)录制视频节目。一个钟头下来聊了许多话题,但其实都围绕在企业如何在经营的过程中进行转型,以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

李永安先生的这个YouTube 商业对话节目,叫做《李尚往来》。通过此节目,节目组希望携手各界企业领袖共同探讨商业与投资前沿话题,为观众带来启发与价值、开拓商业与投资视野。

节目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我们聊了1994年互联网商业化之后,世界在接下去的30年如何产生巨大的变化,也聊了冠病疫情期间商家们进行的数字转型,当然也聊了现在的热门话题——AI 转型。

打造PPT框架

我认为,不管是互联网商业化所带来的改变、之前冠病疫情期间别无选择的数字转型,还是现在的人工智能(AI)转型,表面上都是技术先行,实则是公司演化的一个过程。公司就像人一样,需要学习和求变,才能继续生存,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健全的公司。

也就是说,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公司都应该持续性的演进,方法是引进工作框架,进行转型。我在节目中提起了一个叫PPT的框架(Framework)。这个PPT不是我们做presentation时用的PPT(PowerPoint),它其实是以下三者的缩写:People (人)、Process (流程)和 Technology(技术)。

PPT框架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存在,它源自当时的商业管理专家Harold Leavitt在一篇名为“Applied Organization Change in Industry”的论文中提出的于组织中创造变革的模型。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者在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1. People(人):

所有的转型都得从人开始。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从上而下。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得从领导开始。

领导要有改变的决心、勇气和远见,然后和公司的全体员工分享对转型的期许和愿景,让转型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只有公司上下一心,知道转型不是一个选项,是一个必然,在那种情况之下,才有成功的希望。

另外,领导也得确保团队的思维模式(Mindset)和准备状态(Readiness),能够为转型准备就绪。

如果转型只是公司领导一厢情愿的想望,并没有和员工沟通清楚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的话,失败的几率就会非常高。

因为团队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也就因为这种“不知道”的情况,失败就是唯一的结果了。

2. Process(流程):

当公司上下一心之后,就要开始去深究可以怎么样优化公司的作业流程。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10个步骤才能完成,有没有通过最新的技术和办法,把它在7个步骤就解决和完成了呢?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提高公司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

如果竞争对手可以在五天内交货,我们可不可以在3天内解决?如果竞争对手的良率是99.5%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做到99.8%?

3. Technology(技术):

不管是在进行数字转型,或者是AI转型,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一切的转型都是“技术先行”。

在数字时代或是AI时代,虽然技术很重要,但是没有弄清楚前述的人的沟通和流程的优化的话,引进最新和最酷的技术,也是徒然。要切记,技术只是手段,它不是目的。

我近期最喜欢的商业作家Morgan Housel 在其新作《一如既往》(Same as Ever)里就强调了人们不应该总是忙着去预测什么会变,我们更应该去专注哪些事物是不变的。

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曾经强调,人们曾经问他,他认为未来10年可能会有什么变化。但是,贝佐斯认为,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是:“未来10年有什么东西不会改变?”

他指出,围绕稳定、不变的元素来制定战略,方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成功。

由此来看的话,不管技术怎么样改变,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在演变。

不变的事是,人在整件事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对流程的优化,恰当地引进技术的应用,提高效能和效率,方能达到公司的转型目标,成为一家更好的公司,那才是经营的目的。

 
 

 

反应

 

在商言商

《研究报告:AI代理的首战场》/孙德俊

作者:孙德俊(Antsomi联合创办人)

2025年伊始,各个大型语言模型不管新旧、还是在功能和价钱上都厮杀不断,可说热闹非常。

另一边厢,新近开发的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也陆续推出,硝烟四起,也开辟了另一个新的战场。

我在上个月的专栏文章《AI 代理:下一波的AI浪潮》已和大家介绍了AI 代理,这里不再赘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南洋网搜寻,找来读一读。

AI代理的发展,还只是初始阶段。但是,看到各科技公司近期推出的相关AI代理应用,已经让人惊喜万分了。

在其中,最受人注目的AI 代理应用就是研究报告的书写了。用户只需要告知这些AI代理自己想做的报告的题目和内容方向,并且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些AI代理就会通过网络搜寻和资料整理,迅速书写出几页到几十页的一份研究报告。

这就好像你的公司请了一到两个研究员,了解了你的课题和研究需求后,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花几个星期或者超过一个月书写出研究报告一样。

30分钟完成任务

但是,这些AI代理应用只需要花几分钟到3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

首先推出这个功能的是谷歌,工具名称叫做Gemini Deep Research(https://gemini.google/overview/deep-research/)。此AI代理会代表你提出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浏览多个(可多达数百个)网站,然后思考和消化其发现,并在几分钟内创建多页的报告。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跟问答式搜索引擎Perplexity 一样吗?”

答案是:虽然有点相似,但还是不一样。Perplexity 提供的是一个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Gemini Deep Research 之类的AI 代理提供的是一个深度研究的助理方案和研究报告,“级别”不一样(当然,我这里的对比是和Perplexity 的默认搜索做比较,并不包括之后推出的Perplexity Deep Research(https://www.perplexity.ai/hub/blog/introducing-perplexity-deep-research)。

话说回来,谷歌推出这个功能之后不久,OpenAI也推出了类似的AI 代理,它也不避讳的直接叫做Deep Research (https://openai.com/index/introducing-deep-research/)。

OpenAI 的Deep Research 可以产出多页的报告;在我的测试之中,就有几次的报告多达超过30页。我曾叫它分析某特定软件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它在短短30分钟之后,产出了一个巨细靡遗的产业报告,并且附上所有相关链接。

不能100%相信

这个报告的水准去到哪里呢?我只能说,如果聘请一个有3至5年经验的研究员来做这份报告,至少要花2至4个星期的时间,才能产出相关的研究报告。而且,我也不能确定他/她所写的研究报告是否能达到这个AI代理所产出的水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多页的研究报告的,这就让马斯克的xAI 的Grok 3 (https://x.ai/news/grok-3) 可以满足一些人的要求了。Grok 3 也推出类似的服务,叫DeepSearch,通过Grok快速的代理搜索,为用户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提供详尽的“研究结果”。

所以,如果你不需要详尽的研究报告,只要快速的、精简的、像研究报告的summary 一样的结果,Grok 是目前最佳的选项。

这些可以书写研究报告的AI代理应用的使用场景有哪些呢?它们可以帮助你进行市场调研、竞争分析、审核调查、产品或服务比较,或是趋势分析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当然,由于研究报告的生成还是仰赖于这些AI代理在网络各类文章的抓取、理解、分析和整理,我建议:我们还是不能够100%相信它的结果。

我们还是需要经过人手的介入,对这个生成的研究报告去做审核、筛检和编辑;而且,你也可能需要对其增加内部私有的研究资料,让这个研究报告更加独特和全面。这就是人类和AI合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书写研究报告是AI代理应用的首战场,是AI代理战的开始。以现有各个工具的表现,我们已可以预判,AI代理在未来的发展,可以产生许许多多让人惊喜的可能性。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