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串联马泰电动车产业链?/杨凯斌

作者:杨凯斌(雪兰莪资讯科技与数码经济机构执行长)
上周我与同事到曼谷出席科技研讨会,顺道与泰国罗勇府(Rayong)副市长普希(Phusit)碰面。普希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出示中国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在泰国掀起热潮的视频。
比亚迪选择落脚泰国后,推出第一款本地组装的长程电动车款 Atto3(345或424 WLTP 续航里程,中国国内名为比亚迪元Plus),上个月接受预定当天就迎来了“预订潮”,甚至有泰国车友半夜排队订购,引发媒体竞相报道。
比亚迪售价为120万泰铢,大约马币15万左右,等同一台日系燃油车SUV的价格。
曾获得美国股神巴菲特投资的比亚迪,最近刚宣布在泰国购买了96亩土地,打算建造一座电动车制造厂,计划在2024年年产能达15万辆电动车。

罗勇府打造汽车之城
罗勇府位于泰国中南半岛的南端,著名海景胜地芭提雅的南端,距离曼谷大约180公里或2小时半的车程,俗称为泰国的“底特律”——汽车之城。
当地聚集了许多日系、欧美汽车制造厂,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近年来,中国多家电动车厂如长城、合众及比亚迪都竞相角逐泰国市场。
根据报道,今年泰国入口大约6万部中国电动车,是中国电动车第三大入口国,仅排在比利时和英国的后头。
在中美芯片战争硝烟四起之际,北马的居林成了东南亚的晶圆厂重地,尤其是苹果手机代工大厂——鸿海宣布要在马来西亚建造12英寸晶圆厂,以在半导体和电动车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鸿海于2021年早取得马来西亚最大晶圆代工厂矽佳( SilTerra) 的母公司迪耐(DNEX,4456,主板科技股)约5.03%股权。此举意味着鸿海已间接投资大马8英寸晶圆厂。
马来西亚曾是东南亚汽车制造业的中心,目前虽然已让位给泰国,但是我国却崛起成为全球电子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是全球半导体产品第七大出口国。
甚至在马来西亚疫情锁国之际,更一度引发蝴蝶效应,导致汽车出现芯片荒,致使全球汽车减产。
软硬结合需大量人才
与其竞争博弈,不如采纳双赢视野,让马泰互补成为电动车工业链的枢纽。
从硬件角度出发,居林与罗勇不论从芯片,电子零件到汽车组装制造可谓一拍即合,协助数字化东南亚出行行业——无缝出行服务(MAAS Moblity as a service)。
无缝出行服务——即透过电子平台,整合城市中所有的交通系统,从公共巴士、地铁、电招车到电动滑板车,让消费者可以更有效率地从某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减少交通阻塞及汽车废气排放量。
电动车加上人工智能AI,最终导向无人驾驶的智能化。人工智能的演算法则,透过视像镜头和语言输入两个途径,协助遴选出最佳途径,并引导自动驾驶的成熟化。
推动自动驾驶和电动车,需要汇集大量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软体和硬体的结合,岂是一个国家可以供给得了?
我们是时候串联马泰高教界重镇——如泰国国王科技大学、先皇理工学院、理大、马大,拉大、双威大学及多媒体大学等,还有许多投身AI、机器人、电动车的新创工业,一起以产学研——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模式,联合打造人工智慧实验室和电动车车、机器人研究院。
位于台北的人工智慧实验室(Taiwan AI Lab),鸿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以及深圳的比亚迪研究院,应该成为我们积极引进的科研伙伴,以求一举缩短落后了近10年的科技差距。
有了这些能够马上与工业链接的研究院和实验室,不但马来西亚的STEM教育就有了用武之地,马泰两国也可以从最基础的数字科技的消费者和社交媒体使用者,迅速升级为专研深度科技(Deep Tech) 的重镇,打下未来科技提升和经济转型的基础。
特斯拉失守,比亚迪主导?/陈万诚
特斯拉最近过得不太顺。销量下滑、股价重挫,甚至因其总执行长马斯克的言行在欧美引发抗议浪潮,被一些示威者讽刺为“纳粹车”。
然而,对特斯拉构成最大威胁的,或许不是政治争议,而是来自中国的技术挑战。
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最新宣布,其“超级充电平台”只需5分钟便可充满足够电量,支持车辆行驶260英里。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远超特斯拉目前最快的充电系统,更可能改写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弯道超车”主角易位
过去,特斯拉凭借领先的电池技术和设计理念,引领全球电动车潮流,但现在,技术“弯道超车”的主角易位。
比亚迪之外,小米高调入局,其电动车与智能生态深度融合,强调用户体验;另一家新兴势力小鹏汽车则宣布扩大产能,年内产量预期提高300%。
这些举措显示,中国电动车品牌不仅价格更具竞争力,产品本身也更贴近新时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这一趋势对马来西亚而言,意义重大。我国电动车政策正在加速推进,政府鼓励绿色转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吸引国际品牌进入市场。
目前,特斯拉仍是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的“高端代表”,但未来5年,随着中国品牌的全面布局,本地消费者面对的将不再是“要不要买电动车”,而是“买哪一国的电动车”。
在性价比与技术体验之间的竞争中,中国制造逐渐摆脱“低质”的旧印象,以“高质低价”姿态重新定义市场。
马来西亚不能忽视这股变化带来的产业与政策启示。
首先,“第一不等于永远领先”,特斯拉的例子说明,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维持优势。
其次,“中国制造”正在从成本优势走向技术优势,这对本地汽车生态构成实质性挑战,也带来合作机会。
最后,政策制定者应未雨绸缪,在吸引外国品牌投资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地研发与零部件产业发展,让马来西亚在这场全球电动车竞赛中不仅是“市场”,更能成为“参与者”。
品牌忠诚度无关政治
即使特朗普亲自购入特斯拉、公开力挺,也无力挽回其连跌不止的股价。事实证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终究取决于产品本身,而非政治立场。技术领先才是长期护城河,而这一护城河,特斯拉正在失守。
在电动车领域,领先的时间窗口从不长久。今天的比亚迪或小米,或许正是下一个时代的行业主导者。问题是:马来西亚准备好迎接这个新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