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精准选择成就长远发展/李英华博士

作者:李英华博士(帝国教育集团总执行长)

在商业与政治世界中,选择往往决定命运。优秀的企业家与领导者,如同良禽一般,都会慎重挑选最合适的“栖息之地”——即行业赛道、合作伙伴、市场布局,甚至是人生方向。

正确的选择,不仅关乎短期的利益,更决定了长期的永续发展。  

无论是个人成长、企业发展,还是国家治理,方向的选择往往比努力更为关键。许多人辛勤工作,却因方向不对,最终事倍功半,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  

商业世界中的抉择 

市场充满诱惑,许多企业盲目追逐短期热门行业,缺乏深思熟虑,最终因行业泡沫破裂而遭受重创。而优秀的企业家则会分析趋势,评估自身优势,精准选择适合的赛道。  

2003年,特斯拉刚成立时,电动车行业并不被看好,甚至被传统汽车巨头嘲讽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马斯克坚持认为,新能源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他不仅重金投入技术研发,还坚定不移地构建充电网络,打破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如今,特斯拉市值已远超许多传统车企,成为行业颠覆者。

如果当初马斯克只是跟随主流,进入竞争激烈的燃油车市场,恐怕难有今天的成就。  

政治世界的站位 

在政治领域,领导者的抉择更是关乎国家的兴衰。当前马来西亚的团结政府,承载着不同种族、宗教与文化的期望,必须在多元共融与国家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当政者务必引以为鉴,落实昌明政策,切勿与极端者竞相比较保守政策。

团结政府的核心使命,是推动社会包容、经济繁荣以及政治稳定。若一味向极端保守势力妥协,反而会削弱政府的治理威信,使国家发展陷入倒退的循环。

例如,南非的曼德拉在面对国内政治极端分裂时,选择以民族和解为导向,而非迎合一方的极端诉求,从而为南非奠定了长期和平与发展的基础。

同样地,团结政府需要坚定贯彻昌明政策,以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社会进步为导向,而非陷入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极端化的竞赛。

事实证明,世界上成功的多元社会,如新加坡和加拿大,都是通过包容性的政策,让不同族群共享发展红利,而非通过迎合特定群体的保守思维来换取短期政治支持。

择良师入良门 

在职业发展上,选择一位优秀的导师、一个优质的企业,比盲目追求高薪或名气更重要。许多成功人士的起点,并非最耀眼,但他们因跟对了人,得到了成长的机会。

乔布斯年轻时,在雅达利公司工作,而他的导师诺兰布什内尔不仅教他技术,还鼓励他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影响,使乔布斯后来在创业时更加坚定自己的设计理念,从而打造出苹果传奇。 
 
择行业抓趋势

时代在变化,选对行业至关重要。过去10年,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业迅猛发展,造就了无数商业传奇。而今天,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则是未来的“良木”。  例如,中国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产业蓬勃发展。那些提前布局的企业,如宁德时代,在全球新能源电池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反观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传统行业,因未能顺应趋势,而逐渐被市场淘汰。

择团队成大事 

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实力,还要选择一个理念相合、能够激发自身潜力的团队。历史上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共同奋斗。  

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最初的十八罗汉并非行业精英,但他们有共同的信念,并肩作战,最终成就了阿里帝国。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难以单打独斗成就大业,而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则能创造无限可能。  

择木栖不逐流

加入一个团队时,也要警惕“伪良木”,即那些看似前景光明,实则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例如,某些初创公司虽然估值很高,但商业模式不清晰,最终可能只是短暂的“风口”企业,而无法带来长久发展。  

比“伪良木”更难防范的,是那些伪装成团队中坚力量的“伪良伴”。他们可能是同事、上司,甚至是商业伙伴,看似愿意共同奋斗,但最终只是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私利。

典型的“伪良伴”表面上团结友善,热衷于建立关系网,但当利益受损时,他们往往最先“弃船而逃”。他们最擅长制造“小圈子文化”,为的是巩固自己的利益。

在团队中,他们擅长抢功劳,但遇到问题时,则会迅速推卸责任,甚至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

聪明的良禽,不会因为短期的诱惑而频繁更换“栖木”,而是会根据长远价值做出选择,并坚定地深耕下去。

相比之下,许多企业和个人,如同“候鸟”般随市场热点迁徙,最终失去根基,难以成就大业。  

在商业竞争激烈、政治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必须具备精准的判断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栖木”,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立足长远,成就不凡。  

每一次选择,都是未来的伏笔。唯有找到最适合的舞台,才能让努力真正开花结果!

视频推荐: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语言的政治与政治的语言 /邱立本

作者:邱立本

中国新一代说流利普通话,破除300多种方言限制。印度有700余方言,靠英文沟通,但说流利英文人口只有10%。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对比印度政治语言的失败。

语言是最大的政治。一国只有统一的语言,沟通无障碍,才能凝聚民意。印度的现代化之路,就是被语言的“碎片化”拖了后腿,不仅方言多,文字也多。中国则是历史运气好,方言虽多,但却有统一的表意文字,可以超越“十里不同音”的隔阂。

印度独立后的现代化发展,长期滞后,很多去印度观光的各国旅客,都被那些脏乱的情况所吓倒,经济的发展也大幅落后于中国,背后是社会治理的失败,而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复杂,但各方都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划地自限,是严重内耗。

印度最巨大的内耗是方言太多,起码700多种,各说各话。政府承认的方言与文字也有22种。知识界和专业人士靠英文沟通,但能说流利英文的人不到人口10%。

印度一些政客长期自我忽悠,说语言混杂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彰显印度民主。但经济学者的研究则指出,一国之内民众无法沟通,会拖慢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也历经语言分裂之苦,全国的方言估计有300多种,但中华民族的福气则是文字统一,自秦始皇以降,书同文的传统,不绝如缕。汉字成为多元民族的黏合剂。历史上,即便非汉族入主中原,也被汉字和儒家文化经典所同化,从元朝到清朝,外族统治者都进入了汉字的天地,元曲和清代的诗词,都丰富了华夏文明,康熙主导的《康熙字典》、雍正的《大义觉迷录》、纳兰性德的凄美诗词,都惊艳中华文化圈。

两岸人民交流无障碍

中国的方言纷杂,但依靠着汉字的联系,让全国民众都可以心灵相通,广东人和山东人讲话“鸡同鸭讲”,但却可以为同一首唐诗而共鸣。这也是世界史的奇迹。1949年两岸分治之后,政治价值南辕北辙,但在语言政策上都一致,都力求“语同音”,无论是国语还是普通话,注音符号还是汉语拼音,都是殊途同归,让两岸人民的交流没有障碍。

这都是中国比印度优胜之处,今天中国的新一代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这样的“语同音”现象,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记得多年前不同省份沟通的困难,发音不同往往导致各种的误会,但如今中国年轻人普通话标准,光听说话,往往分不清楚他们来自哪一个省份。这都是多年来“推广普通话”的结果,落实语音“全国一体化”。

今天印度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交流,常常有困难,识字率只有70%多,而中国识字率近98%。这都是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也是印度政治语言失败的见证。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