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才能成强国/黄伟俊

黄伟俊(黄伟俊提供)
作者:拿督斯里黄伟俊荣誉博士(Orando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经理)
在16 世纪,地球上的强国通常都拥有发达的航海技术。
葡萄牙通过航海发现了南美洲、东南亚、澳门、日本等地,从而获取大量热带雨林资源。
航海科技不仅帮助葡萄牙成为最早在全球多个地区拥有殖民地的国家,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进入17世纪,西班牙紧随其后,与葡萄牙争夺美洲和东南亚的资源,并扩大自己的殖民地。
荷兰也凭借荷兰东印度公司扩展贸易网络,在印尼、马六甲、南非及加勒比地区建立殖民统治,跃升为全球强国之一。
到了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当时,英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航海科技,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提升,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统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英国通过获取大量天然资源,在印度成立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欧洲发动激烈战争,吞并了许多欧洲国家。
英国在艰难抵抗德国的侵略时,面临极大的压力,被迫向美国借取大量军事资源,直至战争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元气大伤,并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全球各地的殖民地。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成立并掌控联合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
成为世界霸主的条件
这一变化再次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并非取决于短期的优势,而是长期的积累、科技的突破及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新的世界,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成为世界的霸主?
首先是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是国家货币的国际流通性,如美元得到全球信用度而成为主要通用货币;第三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第四,宇航实力。
因为在现代社会,宇航科技直接影响导弹控制、机密通讯、无线网络、人造卫星等核心领域。
根据早前关于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发生争执的视频,反映出无论古今中外,国际关系的本质依旧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唯有强大才能赢得尊重。
回顾历史,清朝末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其他国家的轻视与嘲笑。从这几百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印证了穷国无邦交,唯有自强不息和永久精神,才可以捍卫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 新加坡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小岛独立后,该国时任总理已故李光耀曾在记者面前落泪。
日本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成为战败国,被世界嘲笑,德国也遭遇了相同的命运。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3个国家如今都已成为发达国家。
国家发展战略完善
它们崛起的共同关键,在于制定一个健康的国家政策、完善的教育制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自强不息、不断努力和学习的精神。人民不需要太政治化,政府则专注和配合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这3国的政府推动科技、金融、教育和有效的治安,让人民安居乐业。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一个国家要崛起,关键在于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完善的发展战略。
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资源、多元的文化和充满潜力的年轻一代,具备迈向发达国家的基础。然而,真正的崛起不仅依赖政策与资源,更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携手前行。唯有政府制定长远发展的战略,人民以开放与进取的心态迎接挑战,国家才能稳步向前。
世界从不公平,但决定未来的不是环境,而是我们的选择。
若我国社会具备成熟的思维,愿意共同推动国家发展,自强不息,政府坚持管控3R(即种族、宗教及王室)敏感话题、制定良好政策、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友善的投资环境的前提下,人民必能对国家产生更强的自豪感。
我相信,不出10年,我们定能跨越最后一道关卡,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赢得属于自己的辉煌。
结构改革可助发达/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本地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为在未来几年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高收入国家。
我指出“高收入”并不自动等于“发达”,因为“发达”在社会经济学里的涵义,不止是指硬件上的经济发展,而是也包含如制度上建设、思维模式的变革等,也恰恰是本地最为匮乏的。
其实,本地之前是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结构性改革机会的,不过却蓄意的选择不如此做,反而是加强了以前积垢已久的传统经济运作模式。
那是说几时呢?就是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本区域时。在那之前,本地就如周边众多的所谓小龙、小虎、新兴市场等,经济曾经令人称羡地腾飞。
腾飞到什么程度呢?腾飞到当时我在最富有的瑞士要办入境手续时,只需要把本地护照在当地关卡的官员面前一展示,连翻开都不用,即被挥手挥过关了。这可不是其他许多非发达国家可享的优惠啊!
政商关系千丝万缕
而当时本地的这种腾飞,主要还是建基于深层的官商勾结、垄断独揽、权钱交易、财阀跨行业一条龙运作等坦白说也不只在本地才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发展模式。
如当时有关方面把一些有利可图的公营企业私营化时,通常都会拱手转让予有着千丝万缕政商关系的利益攸关者,让各造皆得以大快朵颐。
而一些超大集团所涉及的行业从金融机构到零售都有,有时右手借钱给左手周转,左手也像右手输送利益来掩盖业务不彰等,好不快乐,唯小投资者们却通常被蒙在鼓里。
如此的经济模式,在经济开始发展时可能难以避免,甚至很有必要,但在中长期却会有反效果,如不加以改革,会让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那场翻天覆地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无情地把这种关起门来让一小撮人自肥的经济运作模式打乱了。如无节制的大额外债加上当时马币的大幅度贬值,就导致许多企业无法生存。
时任副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的立场,是接受国际货币基金(IMF)的贷款来解困,也就同时要接受该国际机构的改革配套,如把上述的那种权贵经济来个革新。
如果当时本地如韩国、印尼等进行如此的广泛改革,那么就的确有机会脱胎换骨地迈向发达国家的方向。
但时任的首相马哈迪医生选择政治挂帅,不但炒掉安华,也拒绝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与结构性改革配套。反之,马哈迪医生选择如严厉的管控马币兑换外币,以及加强政府出手打救受影响的大集团等。
持续改革为时未晚
所以后来,金融危机是撑过去了,但本地的上述那种颇为负面的经济运作模式,也还是继续地推行下去至今,大致上没有认真的改革。
所以,再来一个降临本区域的相似危机,本地撑不撑得过去,也还不好说,更遑论成为真正有韧性的发达国家了。
当然,当下安华任相了,而且再次兼任财政部长。近日来的严厉打贪,颇为各界所称赞。
如果能够更加一把劲,把四分之一世纪前没有得到推展的结构性改革逐一再次摆上国家议程,也为时未晚。
如此做,会为本地经济运作模式以至更具有持续性的发展带来新气象,那么本地达到不止高收入,也是真正发达国家的地位,也就指日可待了。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