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是稀缺资源/孙策

孙策
作者:孙策(商道学院创办人)
在现代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一个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的增长遇到一定的瓶颈,有些企业在创新中取得突破,而另一些则陷入被动。主动适应并推动改变的人将掌握未来,而停滞不前的人则有可能逐步落后甚至被淘汰。
在这种环境下,高品质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管是在产品还是服务上,都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前一段时间,我去武汉参加稻盛和夫的学习大会,在参观标头炸串这家公司的时候,有人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现在中国企业内卷,你如何看待?”
老板岳飞总的回答:“现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内卷,真正内卷的企业在日本。日本应经历过中国的发展阶段,连巴士司机都内卷到服务品质非常的高!”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提醒我们一个本质:只有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企业才能够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赢得认同唯一途径
日本企业在追求极致和高品质方面,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的“内卷”,本质上是对品质的不懈追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发现,高品质正在变得越发稀缺。无论是产品的高品质,还是服务的高品质,都是客户选择和信任的关键。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品质尤为重要。如果客户在网购中被欺骗了一次,他们往往会对后续的购买行为产生疑虑,甚至对整个品牌失去信任。
说到底,无论是线上生意还是线下经营,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赢得客户持续认同的唯一途径。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依然秉持短期主义。他们将短期盈利作为唯一的经营基准,而忽略了对自身服务品质和专业能力的长期投入。
这种短视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被迫打价格战,最终陷入低效、低利润甚至淘汰的局面。只有那些注重高品质的企业,才能在长远中脱颖而出,占据客户心智。
从根本上说,高品质不仅是稀缺资源,更是一种哲学。它背后包含着一种精神,那就是投入生命与热忱去完成一件事。
高品质的核心并非仅仅是表面的精细,而是源于内心的真诚、自律与坚持。
伙伴们,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业绩,而是对高品质的执着。只有围绕客户需求进行深度思考,不断精进专业能力,净化心灵,赋予工作更高的使命感,才能实现真正的高品质。
追求卓越创造可能
通过这种努力,我们能够用一天的时间完成别人两天的工作,既赢得客户的尊重,也让自己体验到满满的成就感。这样的职业生涯不幸福都难!
高品质不仅体现在工作中,还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拥有“高品质心灵”的人,无论是讲话、做事,还是在健康与家庭方面,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真诚和坚韧。
他们在每件事情上都追求卓越,不断磨练自己的判断力和执行力。这种精神不仅让他们在事业上吸引到高品质的客户,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幸福感。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幸福,也因此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现在开始,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以高品质为标准。将高品质视为一种态度和习惯,磨练自己的心性,不断追求卓越。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可能性。
Jeff Sun 孙策
《企业文化》10 大培训师
新加坡人力部授证讲师
新加坡盛和塾顾问讲师
马来西亚人力部授证讲师
马来西亚商道学院CEO
马来西亚阿米巴商学院首席顾问
DBA 企业管理博士

中国冲击2.0大军压境/拿督刘明
我的上一篇文章谈到马来西亚的内忧外患,获得满蛮多中小企业朋友们的共鸣。
内忧就是政客们动辄把抵制当武器,让国内的友族同胞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连买一个汉堡、喝一杯咖啡都担心被呛,严重影响市场买气。
外患即我国政府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开方便之门,让大量中国企业把内卷文化带入马来西亚,让我国中小企业难以生存!
不久前,我和几位礼品协会的成员,拜访八打灵某家大学的负责人,探讨联办设计竞赛活动。这个产品设计竞赛已经进入了第15 年,后来因疫情而被迫停办了3年,协会希望重启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我其实是这设计竞赛的发起人之一。过后,在场的几位理事问我对重启这项活动的看法。
刚好他们有把15年前这活动的特刊带来,我随手翻了一下,竟然发现我们当时刊登的产品广告。
在场的理事异口同声地认为,我们当时的包包设计,放诸现在都还独树一格、非常时尚和前卫。
我说不是我们的设计能力特强,是因为过去的十年,马来西亚的产品研发其实是退步的!
我说现在的消费市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充斥了大量的中国廉价产品,当产品都随手可得而且还便宜到不可置信时,大都数的消费者根本不看设计或其功能。
这么多年以来,我都是以创新和品质作为我们的定位,那是我们的强项。可是过去的十年,互联网的盛行让所有产品铺天盖地、多不胜数,形成了恶性竞争。

中国出口的洪流,已经让某些行业的外国竞争对手招架不住。
性价比至上谈何创新
在性价比至上的前提下,创新和品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我就是这一波洪流的“受害者”。我告诉在场的理事们,创新已经不是制胜之道,甚至是可有可无。
因为你今天辛辛苦苦脑力激荡出来的产品,明天就被无数人抄袭,还卖得比你便宜!
这是一个很可悲但是又很无奈的事实,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做生意只是为了赚钱,罔顾品质和创新的追求,我们最后留给下一代的都是垃圾!
其实协会成立的宗旨,是为了会员的福祉和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产品创新未必能为个人带来更好的收益和回报,但是任何能让行业带来思维上冲击的作法,都应该被鼓励的!
最后我建议他们,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教育大众创新的重要性,借故让社会大众了解,贪便宜的后果,就是为我们的地球和后代留下一推毁灭性的垃圾!
以上这个事件,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中国产能过剩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不容小觑的,甚至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自由贸易已无市场
上一期在文章里我提到“自由贸易已死,保护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实是指中美贸易战衍生出来的结果!
就在我的文章刊出的一个星期后,我不小心在网上刷到《华尔街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国冲击2.0”(China shock 2.0)。
2001年中国在美国强力主导下,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当时,中美关系是前所未有的和谐。中国因此成了世界工厂。那是“中国冲击1.0”。
《华尔街日报》指出,当时的第一次“中国冲击”,已导致美国制造业流失约200万个工作机会。
时隔20多年后,“中国冲击2.0”又一次对全球产生数兆美元的产业影响。不同的是,这一次全球开始反击,文章说,世界很难像过去那样,再吸收另一波中国冲击。
美国带头增加100%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欧盟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进行调查,威胁要提高针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和再生能源设备的贸易壁垒。
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印尼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加入反击行列。
例如印度对中国制造的螺栓和螺钉展开反倾销调查、阿根廷正在调查中国电梯、英国正在调查挖土机和电动自行车,印尼政府也对中国的纺织品展开反补贴调查。
当前,中国出口的洪流,已经让某些行业的外国竞争对手招架不住。智利最大钢铁生产商,也因无法与便宜40%的中国进口钢铁竞争,因此关闭一些业务。
中小企最需保护
讽刺的事,最先提倡自由贸易的美国,现在却是第一个带头筑起关税壁垒,而本来封闭的极权国家如中国,却“大义凛然”鼓吹自由贸易。
大家想想,连最推崇自由的美国和欧盟都实行保护主义,自由贸易还有市场吗?
我国执政当局,经常批评中小企业不配合政府鼓吹的“工业4.0”,但是制造业在中小企业的占比,只是区区的5.9%,高达90%的中小企业,都和服务领域有关,试问“工业4.0”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有何助益?
我还是那一句,大马的中小企业是最需要被保护的一群,因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65%的就业机会。
3、5 年后,假如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抵挡不住这一波的蝗虫灾害,后果如何,我真的不敢想象!
退堂!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