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部分广告商牺牲利润抢先机
大选海报印刷掀削价战

(芙蓉10日讯)大选还未开始,广告公司就已开启削价战,不少抱着侥幸心态想要趁大选分一杯羹的小型广告公司以超低价抢生意!
市民对大选期间各类党旗旗海飘扬,候选人的竞选与宣传海报多不胜数的景象,在不久之后的全国大选将上演,而负责印刷宣传品的广告公司,已摩拳擦掌准备在大选时投入“抢钱”环节。
由于各政党候选人都有自己的竞选基金,而印刷品占了重要的预算,只要广告公司获“承包”指定候选人的宣传品,其生意额几乎足以抵得上半年的收入。
《南洋商报》探悉,芙蓉区的广告公司为了抢夺先机,竟然打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削价战,只为了“承包”指定的准候选人。
广告公司抢分大蛋糕
根据过去的惯例,无论是国阵或反对党候选人,都拥有数万至数十万令吉的竞选基金,绝大部分是作为印刷海报、条幅、横幅等,因此所有广告公司都要抢这块大蛋糕。
然而,根据规模较大的广告公司反映,今次打削价战的都是小型公司,他们是为了抢先机不惜牺牲自己的利润,但承接的印刷订单是否能如期交货,一切还是未知数。
他们反映,小型公司只有1至3台印刷机,对候选人而言,提名日之后就要立刻霸占好位置挂布条,因此印制的宣传品必须要准时交货,对于需要大量印刷宣传品的候选人而言,较有规模和有诚信的广告公司才是候选人的首选。
印刷横幅1.50跌至35仙
每方尺1令吉50仙的印刷横幅价格,竟然被喊至每方尺35仙!
据消息指出,目前市场上有广告公司开出35仙的超低廉价格,但有很多附加条件,如不包括制图、运输、张挂、铁线、回收,只负责印刷,而且印刷的素质不佳。
这一类价格将严重打击一般的广告公司,因为目前市价是每方尺1令吉左右,若少过或多过一定数量,其价格可商议,同时有职员会负责张挂服务。

曾文谦(Bizcomm Strategies董事经理):削价战或拖垮印刷业
目前印刷界处于混乱情况,所有同业都打削价战,只为了在全国大选时分一杯羹,最终会拖垮整个行业。
以横幅为例,一条材质上佳、颜色不轻易落色的横幅,价格介于每方尺1令吉至1令吉50仙,视订单的数量、是否包括张挂及回收,但目前有一些广告公司开出每方尺40仙至80仙。
坦白说,这个价格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经营一间广告公司,庞大的营运开销如员工薪金、电费、电话费及印刷品原料,不可能如此低廉价格,可是现在整个市场都呈混乱现象。
羊毛出自羊身上,价格低廉是因为有关业者降低自己的利润,同时还未包括设计费、张挂费用等,其实加上所有一切,到头来价格一点都不低廉,更重要是产品素质无法获得保证。
我对这一类广告公司略有所闻,但同行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接触。
不少有机会上阵的人已向我探听印刷品的价格,并答应获得上阵将会让我负责印刷品,但这一切只是口头承诺。

罗振刚(CozyFly Printing负责人):收到订单立即开机
据我所知,芙蓉区有超过7家小型广告公司打削价战,这类公司都是各别拥有1台至3台印刷机,于去年开始就购入大量的原料,准备在来临大选时提供印刷服务。
目前广告公司会初步与很多有可能出线的准候选人达成口头承诺,只要获得委任状,就会全力印刷宣传品。
同业们为了避免人财两失,大选期间所有宣传品订单都会以现金交易,绝不拖账,也不接受支票;基于竞选期并不长,因此公司收到订单后立即开机印制,不惜开夜车也会把宣传品如期送到给顾客。
当然削价战拉客的小型广告公司,是否真的能如期交货,或出现延期,最终耽误候选人的时间,这一切都是值得深思。
我不担心广告公司之间在大选期间的削价战,因为大选期间各类宣传品需求量倍增,我只是担忧竞选期间的削价战会影响大选后整个印刷市场是否会恢复正常,因为现在广告公司已明显过剩。
独家报道/摄影:郑德伟
【独家】商贸零售业悄然生变 海外仓杀进大马卷千层浪

独家报道:林秀芳、张燕萍
中国厂商或大集团的“海外仓”经营模式在本地市场崛起,并且速度与气势愈发强大,引发本地商贸零售业悄然生变,削价战更导致一些业者苦喊吃不消。
究竟为何“海外仓”会突然杀进大马? 模式又如何操作?
面对这一波来势汹汹的“海外仓”,本地商家是否具备应对市场开放的能力?本地商家该如何先自救?既然外商出海是全球化趋势,对抗不了的本地商家,是否该设法融入?政府该如何为本地商家提供助力? 当中又蕴藏什么投资新机遇?
《南洋商报》走访了相关公会与业者,从多个角度剖析因“海外仓”卷起的千层浪!
外商出海成大趋势
企业界须求变迎新机遇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有经济学者认为,对于中国厂商和大型财团以“海外仓”形式大规模涌入我国市场,其崛起虽然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但也为消费者带来益处。
这被认为是市场创新,政府应当鼓励本地企业积极融入新模式,而非对抗。本地企业则受促别过于悲观和抗拒,反之应接纳这一新形势。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福炎向《南洋商报》说,外商出海发展不仅是全球化时代的趋势,也为投资目的提供了新机会。
他以电商为例,电商兴起前是批发商以中间人的形式传统作业,为消费者带来所需产品,如今在网络平台助力下,“海外仓”也让消费者受惠,并为有经验的批发商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即他们本身也成为电商一份子。

林福炎(本报档案照)
林福炎直言,这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企业界须迎接挑战并积极适应变化。
他再举例,如互联网的崛起让电召车有机会发迹,彻底改变了传统德士召车服务,为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和市场价格的透明度。
“以前传统的德士服务需通过电话或街边叫车,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召车服务得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实现,乘客只需几个简单操作即可搭车。
“同样的,今天中资进来我国,这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经济的挑战,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变革以继续前行。”
低价仍有品质保障
林福炎说,政府在这方面扮演关键作用,他们必须帮助本地企业融入新的市场模式,并且与本地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强大的品牌形象,结合外资以增强经济力量。
他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确保低价之余不降低产品质量,电商平台有望成为保障,这种新的竞争模式不仅有利于消费者,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政府有责任通过税收政策和支持措施,帮助中小企业适应新经营环境。在竞争中生存,创新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也最终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和优质服务。”
林福炎也说,身为外来投资方,除了资本流入和技术转移,这不仅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也会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甚至创造本地就业机会。
“我国中小企业可借助这些力量为本地商品找到出口机会,同时也提升大马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资海外仓量多成本低
中国厂商或大集团的“海外仓”经营模式主要以“量”拉低成本价入场,用低于本地进口商的成本价销售,直击伤害本地商家的营运。
马来西亚批发商总会会长苏金海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据悉中国政府为提振制造业,实施了出口补贴政策,一些省市政府也提供补贴激励企业出口,无形中更利于中商的营运。
“中商可获各类税务补贴,就算出口商品以成本价销售,也能回本及取得丰厚赚幅。”
他指出,中商也善于采用大宗进口方式,更快及有效地对目标市场开展版图扩张战略。
“本地商家就算从中国进口商品,其成本也无法与‘海外仓’相比,更甚的是近期还遭遇航运费大幅飙升的重击。”
他所谓的无法比,是对方以量取胜,还有本地商家要在中国进口商品,也必须委托当地运输商,这就带来两方的运输费用,即中国的运费和大马的清关费用。
“这两种费用在近期也出现调涨,中国航运费提高是因地缘政治引发,本地清关则是近期清关费用提高和附加收6%服务税所致。
“2020年管控令期间,航运费和货柜虽也飙升,不过是逐步调整,涨幅约30至40%之间。再者,高价仅维持约半年。相对之下,今年航运费受红海危机影响后,从4月至今,短短3个月内已飙升了60%。”

海外仓两大经营模式:
● 中国厂商在马设分销,面向国内市场销售
● 中国贸易商批发进入大马市场
书到用时:大宗出口目标市场国
何为“海外仓”?是中国商家常用,指在海外建立的仓储设施。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崛起,中国商家将商品通过大宗运输的形式出口目标市场国,在当地建立仓库、储存商品,再根据当地销售订单,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及时从仓库直接进行分拣、包装和配送。

苏金海
中国电商善掌握大数据
本地商家面临的另一个劣势是无法精准掌握大数据,反观中商早已熟悉大数据操作,并且能洞察市场偏好,他们善于采取无本经营模式,即通过寻找本地个人作为“中介”促销商品。
苏金海指在冠病疫情期间,批发零售商纷纷走向电商营运模式,但由于本地市场规模有限,实际上很难从数据中准确了解市场喜好。
“相比之下,中国电商起步早且发展成熟,厂商更容易通过大数据精确拿捏市场趋势,以便有针对性地生产和推广商品。虽然他们采购的进口货源较为单一,但却能更精确地满足市场需求及进行大量进口。”
他认为,“海外仓”也善于廉价销货,即提供佣金鼓励本地人注册经营买卖,再以订单抽佣赚利。
“这种小商分销经营模式吸引不少家庭主妇、低收入者或社会新鲜人参与,以赚取额外收入。他们只需在电脑操作下单,无需投入资本或预购产品存货,所有的配送任务都由海外仓一手包办。”
苏金海表示,虽然个人参与商业活动是好事,但需关注经营方式是否合规,包括合法注册和税务缴纳等问题,因为此分销模式可能存在不公平交易的争议,就像最近内陆税收局披露一些网红带货者没意识到需缴税般。
“反观,从事传统门面的商家需承担更多营运成本,包括执照费用、租金、水电费等,在竞争上自然略逊一筹。”
海外低价品税作用微
由于“海外仓”商品早已进入我国市场待售,政府在年初祭出的10%海外低价商品税并未发挥作用。
苏金海表示,尽管有关税务是在保护本地小商,但试想中国低价商品早已进入我国安置在“海外仓”内待售,当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时,又怎会遭征收上述税务?
“再假设这些商品成功‘逃税’,并且未经合规报税销售,在勇闯重重关税之下,它们在市场的售价会否更便宜且获更高的利润空间呢?”
他直言中商商品售价之低让人费解,本地业者难免作出上述假设,希望提醒政府应重审流程和政策。
“或许,政府可以从我们的假设中寻找到更多惠国惠民的收入途径。”

(取自unsplash image)
推电子发票打击逃税
借鉴东南亚低门槛产业无生存余地的例子,本地业者希望政府能有效推行电子发票系统,打击逃税行为并保护合规销售商。
苏金海坦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确实改变了批发市场的采购趋势,这主要受到两大因素驱使,即售价低及产量大。
“反观早年到东南亚取货的趋势渐减少,因为他们的产量小且价格较高,这现象正好也提醒政府需要保护本地企业,以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及维护人民的就业机会。”
想要在竞争环境中立足,转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苏金海也强调,必须在公平及合理的竞争环境中进行,为此政府需加大监督力度,特别是在电子发票执行上严密无疏,确保所有经商者包括带货网红和个体商家都需注册。
“根据我们的经验,一些推行电子发票系统的国家,当地商家竟然可以提供‘没发票的替代售价’,希望类似情况不会在我国发生,否则逃税问题将持续存在,不公平竞争也难以得到解决。”

拿督刘明
“长期免签得不偿失”
“中商的进入对大马来说得不偿失,早前他们已取代我国的制造业,如今又将占据商贸零售业,但却未能为我国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或推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恕我大胆而言,两国长期免签,并不利大马的发展。”
他继说,大马实际上是一个极容易创业的国家,不仅入门的门槛低,租金也相对较低。若与中国或印尼相比,这两国租金是按年计算,大马则只需3个月抵押加1个月租金。
“如今,政府似乎忽视贸易业这一块,只忙于招揽高附加值产业如半导体,着眼于提高年轻人的工资。
“若国内贸易市场最终被外商全面控制,商品进出质量无法受控,而未来年轻一代也无法选择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换言之,创业不再是他们的职业选项,因为安稳打工对他们(而言)可能更稳当。”
电商压价攻势难抵挡
中商惊人的贸易压价攻势让人喘不过气,所进军业务扩展甚至涵盖服务业,例如办理展销会,而最终消费资金可能全数流向中国市场。
刘明说,中国电商巨头“拼多多”旗下跨境平台Temu已进入市场,看似与本地消费者来一场“美丽的邂逅”。他们提供“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的连连惊喜,而这绝非大马商家可抵御的攻势。
他指该平台内集成了数千个商家,但为了讨消费者欢心而采取自动压价机制,例如水瓶原本销售20令吉,在竞争压力下可把售价压至低于成本价,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后保持品牌标签不摘的情况下,还可退货取回款项。
“Temu的运作方式,只有中国商家和制造商可参与,大马商家根本无缝可入。
“压价吸引消费者涌入,对本地零售业无论是线上或线下都造成影响,而且消费支付的资金显然都流入中国。换言之,我国是面临‘消费、国库收入’一拼被卷走的两失。”
刘明说,Temu只是众多类似平台之一,国内商会如今频频接待中商到访,中商的到来也在逐步推高八打灵再也和吉隆坡地区的仓库和房地产租金。
“如今几乎所有行业都感受到中商的攻势,包括冷门行业如二手钢琴销售、展销会服务等。据悉,中商提供的展销会服务甚至使用中国的印刷商……”
他指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政府已关注此事,包括印尼及泰国。
根据报道,印尼政府正密切关注Temu会否进军印尼,当局担忧Temu进入印尼市场可能会对中小企业造成威胁,并扰乱该国供应链。有当地官员指Temu从工厂直售产品给消费者的商业模式,似乎违反法规。至于泰国,其制造业正面临严重危机,当地业者呼吁政府采取行动打击中国的低价进口商品倾销,以免更多工厂倒闭。
中小企业“卷”不起来
刘明认为,政府必须考虑本地商家是否具备应对市场开放的能力,特别是中商如今已渗透中小企业领域。
他指目前所见,市场林立的中商多数参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反观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去年宣布中国对大马承诺高达1700亿令吉的潜在投资,实际上有多少已经落实,值得关注。
“根据投资、贸易及工业部资料,中国(对大马)的大型投资比邻国新加坡还少,我国最大投资排位以荷兰为首,接着是美国、新加坡。中商则主要参与没有记录的低门槛产业较多,包括零售贸易、批发业、服务业等。”
他认为若情况持续下去,最终可能对我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为大马中小企业根本“卷”不起,只能卷铺盖退场而已。
在刘明看来,中商若可采用本身的资源,就绝不会用到投资地的资源,比如大马Tiktok华语市场就由他们自行包揽,马来市场在没办法下才培训本地马来网红。
“然而,马来网红所销售的商品还不是全来自中国,最终中商还是受益者,他们可说几乎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运作。”
他为此提出疑问,最近大马政府有意加入金砖国家,而中国是金砖国的领头羊,在免税政策之下,大马市场将进一步开放给更多发展中国家,那么,我国商家又是否具备竞争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