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双文丹仅10分钟 省钱又便捷
万挠绕道加速地方发展

(万挠29日讯)万挠绕道正式通车了!这座堪称全国的高桥大道,大大缓解万挠市区的车流量,有望加速万挠往双文丹一带的发展。
避开万挠市区
全长9公里的万挠绕道避开万挠市区,从森林保留区直通往双文丹,全程只需要5至10分钟即可抵达;若与市区道路相比,逾10公里路程,得花上15至30分钟,在繁忙时段甚至得耗上1小时。
万挠绕道也设有往双溪卓(Sg Choh)的出口,该区沿路设有许多轻重工业厂,绕道更方便重型货车、罗里出入工业区,节省时间及成本。
适逢该绕道今天清晨6时正式通车,《南洋商报》记者今早也特走一趟,发现有许多来自双文丹车流采用该路往吉隆坡方向,中途有不少人停在58.2公尺高高桥上,鸟瞰万挠市景观及大自然风景。

不过,由于道路新建竣,加上出入口尚没置放路牌,“为难”了首次使用或不熟悉该区驾驶人士,民众要求尽速装上路牌。
耗时12年终建竣
无论如何,市民很高兴这耗时12年的绕道终于建竣及启用,进一步改善万挠的道路系统,尤其是万挠市区往双文丹及根登方向的地区,近10年来发展蓬勃,原有道路已无法负荷日渐增加人口及车流量。
虽然武吉布伦东设有新出入口往返南北大道,也设有路口出入吉隆坡-瓜雪连贯大道(LATAR),惟皆是收费大道,一些市民为省钱,还是以旧路出入吉隆坡方向,因此万挠绕道无异提供更省钱及便捷的选择。

带动屋业发展吸引人潮
商贩不担心影响生意
万挠绕道虽缓和了万挠市区的车流量,惟商贩不担心生意因此受影响,反认为该绕道有助带动更多向北往双文丹方向的屋业发展,吸引人潮居住。
万挠市可说是万挠州选区的商贸中心点,设有大巴刹、总车站、政府机构、银行、邮政局及各种类百货商店等,是当地或附近镇乡民众到来办事或采购的地区,相当繁忙。
居民爱到市区消费
受访业者坦言,绕道难免会分散了市区车流,但还是有许多来自双文丹或新古毛等区的居民喜欢到最靠近的万挠市消费;加上设有银行及政府机构,附近居民会定时到来办事,有一定的人潮。
此外,他们指近几年从万挠市往北至双文丹的发展蓬勃,也建有许多工业及住宅区,并认为新增绕道可吸引更多人到万挠居住与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廖俊杰:疏散市中心车流量
我住在菁乡岭,以往因万挠一带道路没有改善,加上车流量高而经常塞车。
近年随许多路段获得改善及建有吉隆坡-瓜雪连贯大道,出入变得较方便。
随万挠绕道启用,相信可进一步缓解市区内车流量,尤其是该路可通往万挠再也一带,当地轻重工业多,更方便重型交通进出,疏散了市中心的车流量。
黄先生:提供驾驶者更多选择
平常到隆市中心多数走旧路,不会太塞车,但万挠绕道的确可为驾驶人士提供更多选择,特别是往返双文丹一带交通,无需再进入市区,加剧市中心的车流量及堵车。
虽绕道会分散不少车流量,惟不担心影响万挠商贸活动,毕竟万挠市中心是整个州选内的商贸中心点,有各种商业活动、银行、邮政局、购物中心等,是其他周围乡镇居民办事的地方,也是电动火车站点,有固定人流。
何先生:万挠周围发展蓬勃
万挠市中心相当繁忙,设有许多商业活动,选择种类多,是平常居住市郊外市民办事采购的中心点,人流相当高。
近几年,万挠区周围的发展也变得蓬勃,建了许多新住宅区,人口激增,绕道可缓和现有道路的车流量,有望进一步带动地方上发展。
师生携手把故事拍成纪录片 走进原住民部落

哈金德带领大专生到原住民村拍摄,透过纪录片形式记录大马少数原住民的语言、传统与生活方式。
报道|余佩妮
照片|姚春显/受访者提供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下,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机。马来西亚一群大专师生携手合作,通过纪录片形式,记录大马少数原住民的语言、传统与生活方式,以影像保存原住民文化,希望以此唤起社会关注这些族群,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根据非官方统计,马来半岛的原住民一共有21万人,遍布800个村子。对比东马庞大的原住民群体,西马的原住民只属于小部分人群,仅占全国人口不到百分之一。
在这群半岛的原住民当中,有一个原住民群体特姆安族(Temuan),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多州,包括雪兰莪、森美兰、彭亨和柔佛等州属。
马来西亚政府的数据显示全马有3万3087名特姆安族人口,而在雪州双文丹(Serendah),则居住着586名特姆安原住民。
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APU)一群师生与原住民发展局(JAKOA)合作,以特姆安族为切入点,到双文丹原住民村拍摄纪录片,以影像保存这个群体的生活文化。
领队者是该大学市场与管理学院讲师吴国明及哈金德(Harjinder Kaur D/O Balbir Singh);参与的5名国内外学生,分别是大马男女生麦丽恩、曾美心、哈兹(Haziq Thaqif Bin Mohd Faizul)、诺惹丁(Noreldin Mohamed Taha Mansor)及巴基斯坦籍的莫哈末阿都拉(Muhammad Abdullah Ashfaq)。
今次就让这批师生告诉《南洋商报》读者,他们是如何透过纪录片来保存原住民文化,为文化保育、学术发展与社会意识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师生与原住民发展局合作,以特姆安族为切入点,到雪州双文丹原住民村拍摄记录片,以影像保存这个群体的生活文化;前排左起为诺惹丁、哈金德、吴国明、后排左起为莫哈末阿都拉、曾美心、麦丽恩和哈兹。
文化守护之旅
“这部纪录片的诞生,源自我们对特姆安族丰富文化遗产的敬意与钦佩,它不仅是一段影像记录,更是一场文化的守护之旅,承载着我们对这片土地上原住民文化的珍视与关怀。”
哈金德说起启发他们踏上这段旅程的,除了特姆安族自身独特的传统与语言,还有雪州新古毛敦阿都拉萨小学(Sekolah Kebangsaan Tun Abdul Razak)校长的鼓励,让他们坚定信念,决心为居住在双文丹村和敦阿都拉萨村(Kampung Tun Abdul Razak)的特姆安族原住民,留下他们的故事与声音。
“过去,关于原住民的影像记录多集中于其他地区,我们希望这次能为尚未被细腻描绘的社群,留下属于他们的印记。”
一场文化对话
在这条探索与纪录的道路上,他们得到了无数的支持与鼓励,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来自APU大学市场营销与管理学院主任副教授德温德博士的支持。
“他让我们相信,这不只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场文化对话,一个为特姆安族发声的契机;特姆安族的故事,不仅是马来西亚原住民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整个国家历史与多元文化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文化不该被遗忘,而应被珍藏与流传。哈金德与团队希望,当这些影像与故事传递出去时,它能在更多人的心中激起涟漪,让文化的根基得以深植,延续历史的光芒。

特姆安族以大自然资源制作的乐鼓,是传统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受访者提供)
保留文化遗产
特姆安族,又称“Uwang Temuan”或“Orang Temuan”,是马来西亚最大、分布最广的原住民族群之一。
他们长期以来一直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森林不仅是他们生存的基础,也是其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
尽管面临现代化挑战,特姆安族仍然保留了许多文化遗产,包括传统习俗、语言和信仰。例如,在雪州双文丹村和敦阿都拉萨村,他们依然保留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
特姆安族与其他原住民如闪迈族(Semai)和嘉坤族 (Jakun)有许多相似之处,除了与大自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和保持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他们也有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能利用天然草药治病。
哈金德说,特姆安族非常重视社区关系,他们的村落通常是紧密团结的,社区活动频繁,彼此互相扶持。

雪州双文丹特姆安族原住民村在座落山中,云雾缭绕,如同仙境般迷人。(受访者提供)
城市开发森林砍伐的威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马来西亚的特姆安族原住民正经历巨大社会变迁,他们从传统森林生活逐步迁往城市,工作方式也从以往农业劳作转向现代就业;这样的转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其文化传承带来深远影响。
哈金德说,由于城市开发项目,大片森林被砍伐,导致特姆安族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大幅减少;他们原本依靠森林获取食物、药材和生活必需品,如今却不得不适应新环境,改变原有生计模式。
“现代社会的冲击,加上许多族人移居城市,使特姆安族的传统习俗和语言逐渐消失,随着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教育与都市生活,如何在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生活充满挑战
她指出,政府虽推行原住民安置计划,试图为特姆安族提供更好居住条件与发展机会,但适应新生活仍然充满挑战。许多族人需要面对就业、社会融入以及文化认同的困难,在新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尽管特姆安族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如何在现代教育体系下保护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的进步固然重要,但若无法兼顾文化的延续,未来可能会导致更多传统知识的流失。”
哈金德认为,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不仅是对特姆安族文化的珍贵记录,更是对其历史与未来的一种关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尊重并共同保护马来西亚原住民族群的独特文化遗产,让他们的故事被世界听见。”

特姆安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艺术,会在特定仪式上表演传统舞蹈。(受访者提供)
特姆安语或会消失
特姆安语是特姆安族的语言,与马来语关系密切,尽管两者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特姆安语仍然保留着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例如,马来语中的“我”(Saya/Aku)在特姆安语中为“Akuk”,而“你”则为“Ajih”,这与标准马来语有所不同。
“虽然特姆安语仍在年轻一代中流传,但随着马来语成为主流语言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姆安语的使用正面临挑战;许多特姆安族人在学校和公共场合更多使用马来语,使特姆安语的使用率渐低。”
信仰是自然崇拜
哈金德说,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语言,相关团体正通过教育项目和社区活动来推动特姆安语的学习与使用,希望能在现代社会延续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特姆安族的传统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特姆安族相信大自然中的元素,如树木、河流和山脉,都蕴含着灵魂。这些灵魂受到尊敬,并通过仪式和供奉来安抚,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始终伴随并保护着他们。”
特姆安族有传统治疗师,被称为“dukun”(巫医)和“bomoh”(萨满)。这些精神领袖通过仪式与灵魂沟通,并利用草药和灵性实践进行治疗。
“特姆安族的泛灵信仰包含许多禁忌和仪式,以维持人与灵界的和谐,例如,森林中的某些区域被视为神圣之地,不可随意进入或破坏。”
尽管许多特姆安族仍然信奉泛灵论,但其它宗教的渗入影响也日益强大。一些社区成员在接受新宗教的同时,仍然保留并融合了传统信仰。
“特姆安族有许多传统仪式和节庆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祖灵节(Hari Moyang / Aik Muyang),这是特姆安族最重要的祭祖仪式,原住民们通过清扫祖坟、准备食物和供品,向祖先表达敬意。”
她解释,这一仪式不仅是家族和社区团聚的时刻,也象征着对祖先庇佑的感激。
“而花浴仪式(Mandi Bunga)是在祖灵节期间,特姆族会进行“花浴”仪式(Mandi Bunga),这种仪式被认为能够洗去霉运,并为新的一年带来祝福。
“祭祖宴(Communal Feasting)是在祖灵节期间,社区会准备并分享传统美食,如红薯饭、竹筒鸡、椰浆糯米糕,这种集体用餐象征着团结与对丰收的感恩。”

特姆安族精通手工制作鼻笛,是他们重点乐器之一。(受访者提供)

特姆安族原住民有古老又独特的乐器鼻笛,是用鼻子来吹奏。(受访者提供)
新旧宗教结合
她进一步解释,特姆安族女性会用尼帕棕榈叶(nipa palm)编织“tali dendan”和“tali angin”,这些物品用于仪式,象征着引导祖先灵魂回归。
其它宗教的渗入,也深深影响特姆安族的宗教走向;一些特姆安原住民在接受其它信仰以后,会将新宗教与传统信仰相结合,例如,淡门族人除了庆祝圣诞节,也继续参与传统节日如祖灵节。
“尽管受到现代宗教的影响,许多特姆安族人仍然坚持传统习俗和仪式,并与新信仰相结合,以保持文化认同感。

大专生到原住民村拍摄,这不仅是一段影像记录,更是一场原住民文化的守护之旅。(受访者提供)
智能手机改变未来
传统上,特姆安族通过农耕、狩猎和采集森林资源来维持生计,例如,种植稻米,并采集森林资源,如藤条和水果。
如今,许多特姆安族人从事农业、林业以及各种现代职业。传统生计向现代职业的转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例如,一些特姆安族人从事种植园工人、卡车司机、工厂工人、护士和教师等职业。
网上售手工艺品
智能手机的使用彻底改变了社区内部及与外界的沟通方式。社交媒体平台和即时通讯应用让他们能更方便地与远方的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科技为特姆安族提供新的经济机会,例如在线创业和远程工作。一些特姆安族人已在网上销售传统手工艺品。”
特姆安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艺术,它们是族群文化身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他们在特定仪式上表演传统舞蹈。“Sewang” 舞蹈是特姆安族常见的传统舞蹈,通常在文化活动和原住民节庆上表演,比如祖灵节和丰收节。
此外,特姆安族擅长使用天然材料(如藤条和香兰叶)编织手工艺品,如篮子、席子和帽子,这些编织品既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传统仪式。例如编织篮不仅是生活用品,也在传统祭祀中发挥重要作用。
淡特姆安族还以传统木雕闻名,这些木雕常用于仪式和祭祀,雕刻的图案多以动物、植物和祖先灵魂为主题。例如在 Hari Moyang(Aik Muyang) 仪式中,木雕被用于祭祀祖先。竹笛(Pensol)等传统乐器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例如,竹笛常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此外,传统鼓被用于伴奏舞蹈,为表演增添更加丰富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