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报

与中资企业“筑链共进”共创美好

中美贸易战持续发酵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不断蔓延,搅动着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布局,而“低端锁定”更是中国制造业植入全球价值链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此,中国企业力求突破“低端锁定”,以及避免功能重叠,陷入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采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重塑价值链结构,致力寻求有效的破局路径,适应新环境,立足新时代。

在“双循环“格局及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企业通过拓展更多元化、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业链,打通各环节的互通互联,形成层次丰富及高效的垂直分工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的地域分布,让企业走向有序有效率,及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产业链持续升级,以加速企业向外迁移的步伐。

而迅速崛起的东南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而其后发经济体的人口红利及先天资源,更是加速国际产业链转移的因素,是中国企业向外转移的首选。

因此,马来西亚更应抓紧此新机遇,承接更多中资企业落地,通过产业链互补为马中经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马企业可借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再通过优化制造业“引进来”策略,两者协调发展,吸纳更多直接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推动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东南亚与中国互为友好邻邦,多年的互通互联交流,已形成经济高度融合的格局,面对疫情后的经济困境,东盟与中国的企业也更应抱团取暖,共渡时艰。

为能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马来西亚还须切实为企业营造创新环境,改善营商环境,承接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协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格局。

人力资源、效率及完善的基建配套,是承接国际产业链转移的必备条件;而马来西亚因具备政治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友善的外交关系及地理位置战略,让马来西亚成为海外产业链转移区位选择方面,更具优势。

尤其重要的是,大马华人是马中两国友谊长存的重要纽带,只要马中两国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加强文化相通的交流,深化经贸伙伴关系,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在争议问题上加强沟通,增强相互信任与双边投资保障,即能有助降低商品流通的障碍及资本投放的成本。

在冠病冲击世界经济的“疫”境下,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愈趋紧密,也随之加速融入中国价值链的发展,让东盟经济呈现较高的增长率。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东盟进出口在疫情期间呈逆势增长,双边贸易总额今年首7个月便达到3567.98亿美元,同比增长3.1%。

东盟更超越欧盟及美国,连续7个月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资企业在东盟的累计投资额也已突破了1000亿美元,所建经贸合作区达25个。

而大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在2019年高达3151亿9000万令吉,比2018年增长了0.2%。

大马对中国的出口额则增长了14.2%,达1396亿1000万令吉;入口额也增长了6.4%,至1749亿3000万令吉。中国继续成为大马最大入口贸易国。

中国仍是大马最大的进口来源,占去年进口总额的20.7%。大马从中国的进口增加0.1%,达1755亿9000万令吉。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到大马投资,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与马中关丹产业园是首个中国政府支持,并有效利用中马双方的资源、资金、技术等互补优势,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开展马中双边经贸合作的项目,从而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互联互通。

其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目前注册企业超过320家,共引进项目139个,总投资1,164亿元。

所以,大马将会是这股经济力量的延展,趁着全球价值链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借着国际产业链转移的新浪潮推动多边新秩序的建立,更应抓紧全链式升级的新机遇。

为应对全球大变局的系统冲击,以抱团取暖的策略,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提升,以全球体系缔结多元化的纽带,与中资企业“筑链共进”,一起实现长趋势的崛起,共创美好。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中企:智能化水平不足 大马须优化营商条件

独家报道:李琇云

(吉隆坡29日讯)在大马营运的中资企业认为,我国具备多项利好因素,但同时也面临数个不利因素的牵绊,需着手改进以加强投资者信心。

他们指出,大马整体投资环境稳定,政策相对友好,具备发展潜力。

然而,在实际营运过程中,仍面临如本地人才储备不足、投资被局限等,相较于新加坡的先进管理模式,大马的智能化水平仍显不足。

为此,中资企业建议,大马政府应加快推动设备管理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升级与政策配套,尤其是在吸引外资企业参与本地项目时,应提供更具现代化与智能化的运维环境,以提升整体投资吸引力与营运效率。

上述在马营运的部分中资企业代表,日前在“促进中资企业发展”主题座谈会时,发表对我国的有关看法。

该座谈会是由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总商会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联合主办,聚焦中资企业在马发展的实际挑战与合作前景。

与会者包括厦门大学大马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兼MBA中心主任王培明、副教授杨军节、研究助理林方烨和彭浩宇。

中资企业总商会方面则由总会长兼中国交通建设(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庆久为首,出席者还有来自航运、环保、通讯及保健品等领域的多位会员企业代表,包括副会长代表及中远海运集运(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胥佳明、会员刘俊宏(中兴通讯(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政企业务总监)、邓成(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马来西亚总代表)和郑媛媛(哈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副董事)。

优化法规框架
提升投资信心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大马作为区域枢纽,具备多语种优势、战略地理位置及相对稳定的营商环境。

在此基础上,若能进一步优化法规框架、加快政策执行效率及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将能有效提升中资企业的营运信心,并促进本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环保企业代表邓成指出,大马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急需引入更高效的焚烧发电技术。

他说,中资企业在推动相关投资时,常受限于法律上的外资股权比例,导致项目难以推进。

他建议大马政府,应在环保与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放宽外资参与比例,并推动科研项目由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提升本地技术与管理能力。

运输企业代表胥佳明说,该公司在货柜箱运输与仓储方面具发展计划,但他认为,除了一些较大型的港口外,我国大部分港口规模仍偏传统,与新加坡在港口现代化与智能化管理方面相比,尚显不足。

他说,大马具备一定的地理优势,但仍有进一步提升与改善的空间。

通讯企业代表刘俊宏指出,大马发展智慧城市与数字基础设施虽有方向,但政策落地尚不明确,行业协作亦欠缺。

他建议政府可挑选重点行业设立数字化示范区,推动资讯通讯科技(ICT)企业与本地传统企业融合,加快智能化转型。

哈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郑媛媛指出,大马在传统中医药知识方面相对薄弱,相关教育资源不足,建议加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培养本地专业人才,以支撑中医药产业在马发展。

王培明教授表示,本次的交流会除了作为该校的资料收集,他也会把企业代表意见与面对的困境,向适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协助企业更有效对接大马政府所提出的良好亲商政策与资源。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