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

2024大选后:欧洲集体向右转?

(巴黎11日讯)欧洲议会大选之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多个欧盟国家的支持率扶摇直上。其中取得最高得票率的是玛琳勒庞(Marine Le Pen)领导的法国国民联盟(RN)——这一极右政党超过31%的得票率是执政的复兴党支持率的两倍多。在这一情形下,马克龙总统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并于6月30日提前举行议会选举。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领导的执政党“意大利兄弟党”(Fdl)赢得了大约29%的选票。同样属于右翼民粹主义阵营的奥地利自由党(FPÖ)得票率也逼近26%。

在德国,选择党AfD以将近16%的得票率,成为在欧盟议会中代表德国的第二大政党,仅次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所在的保守派联盟党。和上一届选举时环保议题“占C位”的情况不同,在这次欧洲大选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议题包括移民、经济政策与安全。

“狂飙突进”的勒庞

面对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担忧。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学者阿贝尔斯教授(Gabriele Abels)分析认为,当人们看到总统领导的政党得票率只有国民联盟的一半时,这确实是相当震撼的。“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导致马克龙试图解决的一些欧洲议题最终无法推进。”

而相比之下,勒庞对自己党派的“去妖魔化”公关策略则取得了成功。国民联盟推举了28岁的年轻候选人巴尔代拉(Jordan Bardella),也争取到不少年轻选民的青睐。德国波恩大学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的苏德尔(Henrik Suder)也认为,这次选举结果显示,法国国民联盟还是拥有“相当强大的选民基础”,并不只是聚集了一帮抗议者。

德国执政联盟遭到选民“惩罚”

在与法国相邻的德国,得票率最高的是目前在野的联盟党(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他们30%的得票率与上一届欧洲大选相比还小有提高。

跻身第二名的是右翼民粹主义且部分存在极右翼倾向的德国选择党AfD,得票率在15.9%左右。之前该党曾经卷入不少丑闻,甚至被欧洲议会的右翼党团“认同与民主”(ID)开除。但这些风波似乎并未对其得票率造成太大的影响。与2019年欧洲大选相比,AfD的支持率增加了将近五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联合执政的“红绿黄”三党成绩是相当惨淡。总理肖尔茨领导的社民党(SPD)只得到了13.9%选票,绿党则是从五年前的20%一路跌至11.9%。自民党(FDP)的支持率基本上维持在2019年的水平,但也就是5.2%左右。

新一届欧洲议会议席如何分配?

从整个欧洲范围来看,以来自德国的冯德莱恩作为首席候选人的中右翼党团欧洲人民党联盟(EVP)是本次选举的最大赢家。65岁的冯德莱恩因此有望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虽然目前尚未确定。

从议席分配来看,右翼民粹主义党团“认同与民主”(ID)和右翼保守派党团(EKR)的席位增加幅度是最大的。而社会民主党团(S&D)则是第二大党团,仅次于欧洲人民党团。

相比之下,绿党党团则遭受重创。阿贝尔斯教授认为:“(选举结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如果你把欧洲怀疑论者和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增强作为一个指标,那么情况确实如同担心的一样糟糕。至少在德国和一些其它欧洲国家是这样的。”

投票率与2019年持平

根据初步估计,本届欧洲议会选举的投票率在51%左右,与上一届差不多。在德国,16岁和17岁的青少年第一次有权参与投票。比利时、奥地利、希腊和马耳他的青少年今年也被允许投票。目前欧洲议会有705个议席,新一届议会的席位将增加到720。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欧亚去美国化与新全球化

报道:笔锋

去美国化幽灵正在欧亚上空徘徊。特朗普不分青红皂白的关税大刀及背叛乌克兰的态度,令欧亚国家幡然醒悟,不能依靠美国,从“心”出发,远离美国,远离当今地缘政治最大不确定因素。

在2025年的春天,去美国化的幽灵正在欧亚的上空徘徊。

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不分青红皂白的关税大刀,以及背叛乌克兰的态度,让许多欧亚国家幡然醒悟,不能依靠美国,不能被特朗普的“不靠谱”行为玩弄于股掌之上,而是要自力更生,走出过去的“舒适圈”,从“心”出发,要远离美国,远离当今地缘政治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从“心”出发就从欧洲开始。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欧洲是美国主导一切,唯“美”是从,北约和欧盟也是唯美国马首是瞻,但当欧洲诸国看到乌克兰领袖泽连斯基被特朗普羞辱的命运,就开始理解被朋友背后插刀的异样痛苦,开始深切反省,要将昔日法国戴高乐将军独立欧洲构想,重新激活,不能在国防上仰赖美国,也不能在心态上被美国殖民。

尤其是特朗普明言要吞并丹麦的格陵兰,更让欧洲人警惕。

由于丹麦是北约成员国,一旦美军入侵格陵兰,北约国家就有义务群起抗击。

这都让欧洲人改变思维要脱离美国控制,不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

特朗普对欧洲的傲慢和偏见,最近显示在白宫发言人莱维特的发言上,她在面对美国记者提到法国一位议员要求美国归还自由神像的时候回答说,若不是美国,现在法国人还在说德语。但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学家指出,其实打败纳粹德国的主要力量还是靠苏联红军在东线奋勇抗敌,牺牲逾2800万人,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两大战役中,消耗了德军主力,才奠定后来反败为胜基础。

历史反映特朗普自大狂妄

没有苏联红军参战,牵制纳粹,就不可能有诺曼第登陆的成功。当然,法国的历史学家也还击指出1776年美国革命,如果没有法国协助,美国现在还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

这些历史的恩怨情仇,都显示特朗普政府的自大狂妄,让欧洲人义愤填膺。

亚洲方面也出现雷同效应。日本被美国要求自己负担军费,不能一切都要美国老大哥埋单。这对日本的经济带来冲击。韩国方面,此前还被特朗普政府列为“敏感国家”,在于韩国内部的政争,亲美的尹锡悦面临弹劾的混乱,以及传出韩国发展核武的说法。

日韩警觉美国不可靠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让日本与韩国警觉:美国不是可靠的盟友,而是要时刻提防的损友。

亚洲的中国早就对特朗普的两面三刀感受深刻。2017年特朗普甫上台就访问中国,也邀习近平访问美国。

但好话说尽之后就开始贸易战,也背后操作加拿大幕后扣留华为的孟晚舟事件。

最近特朗普政府不但要加重对华关税,还强购香港富商李嘉诚管理的巴拿马运河和43个港口的管理权,引起北京不满。

船运界也传出,美国甚至会对中国制造的船只进口,征收每艘100万美元(约443万令吉)的附加费,以打击当前领先全球的中国造船业。

但更令北京警惕的是美国如何介入台海事务,若一旦台海爆发战争,美军的动向就是关键。白宫最近召开台海作战计划的秘密会议,马斯克是否可以参加就成为美国媒体报道的焦点。

中国从几年前就开始脱美化,减少外贸上对美的巨大依赖。

最新数据显示,对美贸易已降至全部贸易的12%。中国外贸更多元化,同时将生产链条延伸到东盟国家,进入美国所谓的友岸外包产业链,一举两得,既可以避开美国制裁和关税,也使东盟国家和中国关系更形密切,焕发了东南亚经济繁荣的历史高峰。

中国“延长供应链”开拓新需求

东南亚的历史繁荣,展示中国的“延长供应链”,不仅在于承接输往美国和西方的产业链,也开拓了新的需求,如中国的餐饮业集团延伸到东南亚,售卖冻柠檬茶和冰淇淋的“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开了4800家,高性价比背后,是一条数字化和工业化的产业链,将每一个环节都数字化计算,展现最高效率;而工业化力量就是兴建柠檬农场、奶粉农场,从源头上规模化,将生产要素价格压到最低,但品质却最好,因而月前在港上市集资掀起狂潮,被投资者看好。

晋非美国全球化场域

这也让亚洲的财富力量焕发新动力,如何用新的管理和技术将很多传统的产业转型,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都带来企业新的内生能量,不需要再为美国和西方市场烦恼,不再只是为西方人作嫁衣裳,回归自己的市场和人民福祉,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特朗普的关税大刀没有砍倒亚洲企业,反而意外地砍除亚洲企业依赖美国的心态,自立自强,加快建立自己的内循环,不惧美国的打压和侮辱。

这也刺激了一个新的全球化版本。全球化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一个非美国的全球化场域。东盟之间、中国和东盟之间、中国和欧洲之间、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贸易和协作的密度和强度都在增强。这是一个没有美国的新全球化模式,也代表一个没有胁迫和傲慢势力的模式,正在国际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