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中国还能应对特朗普的关税战吗?

(北京14日讯)特朗普在竞选中威胁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的关税。他在上一任期内,也曾对中国挥舞过关税大棒,但与那时相比,中国经济目前面对更棘手的问题。
特朗普的竞选承诺之一,是当选后要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关税。仅这一威胁就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重大风险。
根据瑞银(UBS)今年稍早的分析报告,若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60%的关税,可能会使中国的预测经济成长减少2.5个百分点。
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教授赵明昊对德广联指出,北京现在正担心特朗普上台后会让中国经济遭受重压,“尤其考虑到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率低迷,如何实现增长目标仍将是巨大挑战。”
冲击出口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学者费多丽(Doris Fischer)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对于一个体量如此之大的经济体,中国对出口的依赖性是“超乎寻常”的。因此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在未能拉动内需的情况下,过去几年习近平把重点放在制造业和出口,这样受到的冲击更大。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终身讲座教授辜学武则认为,中国对贸易脱钩有所准备。他指出,美国占中国出口到全球的市场份额已降低到12%到16%左右,“美国市场对中国的意义,远远不像疫情之前或疫情之中那么大了”。因此从关税对出口的影响看,“我觉得现在以中国的能力应该是可以(应对)的。”
然而,出口只是中国经济将受关税影响最直接的一个领域。中国经济面对的重大问题还有房地产行业的衰退,及其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状况急剧恶化。这一巨大负担限制了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有所准备
此外与特朗普第一个任期不同的是,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已使中国明显陷入了通货紧缩。如果关税使外部需求减少,可能加剧工业产能过剩,通货紧缩会变得更加严重。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商业与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马佐科(Ilaria Mazzocco)对德国之声说,近年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在努力增强中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包含开拓多元化的市场以分散风险。外界也预期,北京将对美国的关税限制作出反击,例如对美国特定产业征收新关税。
不过费多丽指出,中国实施反制关税的空间有限,因为与出口相比,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少得多,无法弥补美国提高关税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为此所做的一个战略准备,就是“寄希望于同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同全球南方的贸易长期看可以部分取代同美国的贸易。这是从长期讲,但短期看当然是很困难的。”
如何重拾信心?
费多丽还认为,迄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措施中,对经济直接打击最大的是对半导体等科技产品的贸易管制。而与应对来自外部的影响相比,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信心缺失是领导层更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人们对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能力失去了信心,而在几年前,人们还相信政府知道如何处理问题。"
低工资、低养老金、青年失业率高、社会保障薄弱,使得中国的个人消费难以提振。中国的家庭支出不到GDP的 4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外媒分析指出,迄今当局把重点放在了提升依赖出口的制造业部门上,而没有促进消费。尽管在电动汽车、太阳能产品和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功,但正是这些产业的出口导致美国、欧盟、土耳其等国祭出了反倾销关税。
经济学者和中国问题专家费多丽还指出,下届美国政府对中国施加关税有何长期影响,“还要看其他国家如何反应,不仅是欧盟,还有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他们也担心,如果关税阻碍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这些商品会转而涌入自己的市场。”
辜学武也对德国之声表示,对中国打击可能最大的一种场景就是“如果美国在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同时,要求其他国家站队,对中国进行打压的话,这时候中国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应对)能力了。”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中国凭何屹立不倒?/许文谦
美国长久以来有着“打老二”的恶名。近百年来,凡有国家或组织显露出崛起势头,威胁到其霸主地位,美国必定出手制裁,毫不留情。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欧盟等,都曾在美国的制裁下元气大伤。
如今,特朗普在贸易上重新掀起与中国的关税大战,妄图通过加征关税,破坏围绕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迫使其他国家与中国脱钩断链,进而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
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企业疯狂制裁,限制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打压人工智能的发展。
然而,令美国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次,它的种种手段似乎都打在了“棉花”上。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并未如它所愿倒下,反而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愈发坚韧,稳步前行。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有着诸多坚实的底气。
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经济体量,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14 亿人口所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足以支撑起经济的内循环。
此外,国民也有“未雨绸缪”的储蓄习惯。根据数据,2023 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35%左右,远高于美国的 8.9%。高储蓄支撑的消费潜力成为经济“稳定器”。
抱团取暖抵制美式霸权
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逐步构建起广泛的朋友圈。“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紧密相连。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开展贸易合作等方式,实现了互利共赢。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国视为可靠的合作伙伴。
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中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与信任。这些国家与中国抱团取暖,共同抵制美式霸权。
在科技领域,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以“ DeepSeek”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实力。这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
中国也在 5G、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建立全球领先优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成为全球第一,形成从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在外交层面,面对美国的步步进逼,中国官方反击言辞犀利。通过双语战斗影片等形式,向世界清晰地表明立场,促美国及时收手。同时,中国向世界发出灵魂拷问:各国是要继续困在美国营造的高墙林立的小池塘里,还是要拥抱中国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广阔海洋,构建全新的国际秩序?这影片让越来越多国家深思。
从全球视野来看,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全球关税战”,不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更将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盟友纳入打击范围。他对进口钢铝加征25%关税,还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20%关税。即便对等关税实施暂缓90天,但其释放的“美国利益优先于一切”信号,已彻底动摇国际社会对美信任。
更具讽刺性的是,美国还自行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17个国际组织,亲手拆解自己主导的全球化框架。
当美国试图迫使盟友“选边站”时,其战略操作却不断将合作伙伴推向中国。中国以“非对抗性开放”破局,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原油增长,缓解加方因美加管道争议导致的出口困境。
在农业领域,中国也扩大澳洲牛肉和巴西大豆的进口。更具标志性的是,中日韩外长会在东京举行,三国为经济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如今,美国的对手,或许早已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而是一片不愿被美国主导的联盟。
在这次战斗里,中国显然命硬,扛得住美国的全方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