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学生需佩戴国旗徽章 教育部拟下月21日开跑

徽章的佩戴位置需在右胸处,与学生姓名标签齐平。
独家报道:林子强
(布城26日讯)教育部于今日在官网发布通告,宣布从下个月21日起,所有隶属于教育部的学校及教育机构的学生,必须在校服上佩戴“辉煌条纹”(国旗)徽章,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育部总监阿兹曼于本月24日,已发布通告(SPI 3/2025)作出上述指示。
根据通告,该决议在2月14日在内阁会议通过,所有政府学校、政府资助学校、大学预科学院及师范学院的学生,必须佩戴“辉煌条纹”。教育部也鼓励其他教育机构采纳这一做法。
全长18页的通告也附上附录图像供参考,除了校服,还有学生的运动服、传统服饰(如峇迪、马来传统服饰)、课外活动制服(单位制服)及技职学院的企业制服上,也必须佩戴国旗徽章。
徽章的佩戴位置需在右胸处,与学生姓名标签齐平,以确保整齐划一。此外,徽章的尺寸为5厘米长、2.5厘米宽,材质须符合教育部规定,以确保耐用性。
通告也提醒学生,不得更改徽章的尺寸、形状、颜色或佩戴位置,并须在徽章损坏或褪色时更换。学生不得随意更改徽章的形状、颜色或佩戴方式,以维护其象征意义。

部分地区教育局已经正在推进。(图:麻坡县教育局)
教育部表示,这项措施旨在强化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并透过统一佩戴国旗徽章来促进民族团结。
据《南洋商报》获得的消息,官方文件提到,此举将有助于提升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加珍惜马来西亚的独立历史与国家象征。同时,它也能促进不同种族和背景的学生以马来西亚人身分共同成长,加强团结精神。
教育部已经在各地学校推动此计划,同时要求各州及各区教育局在学校开展国家价值观宣传活动,并监督该规定的执行情况。
欲获知详情,可浏览教育部官网https://www.moe.gov.my/spi-kpm-bil-3-tahun-2025-garis-panduan-pemakaian-l。

教育局通告。

4月21日全校同学须佩戴辉煌条文。
只是呼吁跟进·尚未强制独中
独中国际学校是否受影响?
目前,马来西亚60所华文独立中学,及国际学校并不属于教育部直接管辖,未受此规定的强制约束。
据《南洋商报》了解,教育部明文鼓励,这些学校参考并采纳相关政策,以促进爱国教育。
对于此项政策,各校三机构,无疑将会担忧这项规定,是否会成为未来的强制性要求。目前,该政策仅具鼓励性质,但未来是否会延伸至独立中学及国际学校?这还是个问号。
视频推荐 :
爱国之心看不见?/何燕羚

大家这个月都在“忙”着关心美国的关税大战,似乎开始“淡忘”了我们下周即将开跑的政策——学生佩戴国旗徽章。
身为母亲和媒体人,不管中美贸易关系多紧张,我并不会忘记4月21日这日子。自下周一起,所有隶属教育部的学校将分阶段推行学生佩戴国旗徽章的政策,旨在培养爱国情怀,并加强学生与国家之间的认同感。
初衷无疑是正面的,但政策一出,社会各界却有不同声音,特别是来自学生与家长的真实回馈,值得我们深思。我亲自“采访”家里10岁的孩子。
我:你觉得佩戴这国旗徽章,你会更爱国吗?
他:不会。不管我有没有佩戴,我都不会乱丢垃圾,爱护这个国家,不用靠一个徽章。
存安全隐患
对这些正值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爱国不是装饰在胸前的一块徽章,而是体现在生活点滴中的行为与认知。他们或许年纪尚小,却敏锐地指出,真正的爱国教育,必须超越表面形式。为何,我们的教育部却没看破这点呢?
同时,家长们也会多了一份担忧,国旗徽章采用金属扣针固定,对年幼或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类锋利物品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孩子贪玩时不小心扎到自己或别人怎么办?”
“是否有更安全的替代方式?”
这都是家长群中所关注的。的确,爱国教育不该仅停留在象征性动作上。徽章虽小,但传递的意义却该有更深层的教育内容作支撑。如果缺乏配套教学、活动与内在引导,仅靠一枚徽章,恐怕难以真正达成“爱国”目标。
我们也不该一味批评政策形式化,而是应该呼吁在落实爱国教育时,更加重视“意义”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例如是否可考虑使用不具危险性的熨烫徽章,或将“佩戴国旗”的动作结合课堂讨论、主题活动或故事分享,从而让孩子真正理解国旗的意义与国家价值。
国旗,是认同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点燃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这不能只靠一枚徽章,而应通过教育的智慧与温度,慢慢灌溉,深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