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文创市集兴起 你都“体验”了吗?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几乎每隔一阵子,就会看到有关文创市集的招募贴和活动信息,从本来是一个大型艺术节或者文化活动的“附属品”,如今已经是独撑大局的主题式、周期性的活动。

形式上和我们熟悉的市井文化——夜市(Pasar Malam)雷同,都是以摊位出租形式、门槛低,但同时收益亏本由摊主自行承担。然而这并非商家转型,因为它们面向的群体和背后的经济结构截然不同,前者是支撑中低收入阶层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链生态,而后者则是另一种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兴中产经济。

早期夜市以售卖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为主,如今随着网购普及化,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选项,商家也纷纷转向网络直播等渠道,夜市文化并没有消失,不少人是朝着“体验”人潮和烟火气而去。

这对我们并不陌生,当代社会越来越着重在消费“体验”,也意味着不一定有实际的购买需求,你可能逛完了一圈夜市,什么也没买却心满意足回家。

而文创市集仿佛响应着“体验”而起,对于物品的需求远大于实用性,还包括这个产品是否展示了我的价值理念和美学态度。文创市集的物品几乎以原创和手作为主,并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重复率较低,因此它也额外赋予你一种独特感。

商业盈利非第一考量

对这群”新商家”而言,商业盈利可能不是大家的第一考量,尽管不符合“低成本高回酬”的市场逻辑,但文化创意产品背后所追求的生活,莫过于自由的工作时间和高质量的创作时间。

这听起来很诱人,但并非易事,如果说文创的核心是文化创意,那么文创市集就是检验你的文化创意是否有经济产值,毕竟你想要做什么,不代表消费者需要什么。大家或许会冲着猎奇心态或支持情怀前来,究竟是图一时热闹还是走向健康的产业生态呢?

以槟城兴巴士(Hin Bus Depot) 的周日市集 (Hin Market) 为例,大部分摊主是常驻,大约一半的摊位原本就用有自己的实体店面,只是利用周末人潮增加产品曝光量;而另一半则是有自己另一份与售卖物品完全无关的全职工作。周末摊位只是小副业;当然也有少数成功从摊位起家,顺利拓展生意。

而兴巴士市集几乎每周日人潮爆满,但坊间耳闻人潮并没有直接反映在销售量上。文创市集创造的经济热潮是否只是昙花一现?长远来看,产品终究要回到它的实用性上。

带动人潮兼活化城市

创意工作者看似是独立运营的个体,当他们共处于市集同一个经济体下,比起一人独乐,集体效益更为关键,如“平民市集”会特意筛选摊主,避免出现同类型竞争情况,也会严厉规定摊主只可售卖主打产品,让彼此互惠互利,共同成长。

而文化产品也与传统产业革新、社区营造、公共空间再利用等议题相关联,构成更复杂但更完整的系统。

在还没有走向“市集疲劳”或者“形式公式化”,文创市集俨然是个带动人潮活化城市空间的方式之一。

反应

 

旅游

赌城之下 文艺老街风情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告诉身边的朋友自己要去澳门,大家第一句话一定是:“有去赌场吗?”这句话奠基了人们对澳门的普遍印象:繁华的娱乐商城,也间接告诉你:“放心来旅行,这里就是为游客打造的殿堂”!

当我从边境大楼出境,打算乘搭公共巴士去到旅宿,才意识到,巴士只接受现金或者当地交通卡,相较于新加坡或香港几乎所有的交通系统都已经支持Visa卡支付,澳门于我而言,那一刻突然变得很不International(国际化)。

而所谓的游客也不会乘搭屋邨巴士(Residential Route),而是直接租聘专业旅巴。当巴士窗景从挂满“CASINO·娱乐场”的霓虹大字,慢慢驶入老街小巷,整个城市的面貌突然换了一个模样,原来它不只是有赌场。

博彩、酒店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这4者仿佛已经形成成熟的观光产业链,它们集结于一座座庞然大物中,也就是所谓的“娱乐场”——招牌与建筑物同等放大的比例,在城市里特别夺目,而几天下来你也对这些早已变成街景一部分的名字不陌生:美高梅(MGM)、永利(Wynn)、金沙(Sand)等等。

而我,会记住它们,不仅仅因为它们显眼得难以忽视,更因为这些娱乐场所内的艺术画廊。

国际艺术双年展

正值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Macao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2023),大多数酒店也借此机会与各大著名艺术家合作,如涂鸦先生(Mr Doodle)的作品,成为新濠天地(City of Dreams)展厅外墙立面的一部分,也成为酒店下午茶器具的装饰。

走过了繁华区,沉淀于各个美术馆与独立空间之间。从艺术家的视角看澳门很有趣,大多数策展人的引言都将澳门定位在地缘政治或边陲之地,甚至在国际上扮演着流动甚至隐形的角色。

炮台城墙的亲切

在葡萄牙人殖民时期,澳门没有留下系统性的治理和公民社会,但还是在大航海时代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

同样作为澳门——马六甲航海路线上的重要商业据点,我也因为某些殖民的相似性,古迹残迹如炮台和城墙,而感到一丝亲切。

澳门的老街区有着和香港城镇一样的密度,街道设计和阶梯,只是建筑高度上低于十楼,没有空间的压迫感,感觉澳门人更和善了。

据说,这里的游客多于当地人,少了香港的沸腾,多了中西角力400多年的文化相融。澳门,仿佛是一个大同世界,或许因为其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建构自己内心一片澳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