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莫高窟与榆林窟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

【淡季穷游敦煌】(中篇)

图/文|罗良凯

一个个石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洞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洞窟中出于文物保护不能开灯,仅能依靠导游手上的电筒光芒来观看。

莫高窟和榆林窟被称为姐妹窟,但是莫高窟的知名度和游客量是肉眼可见的高于榆林窟。淡季的莫高窟,客流明显减少,但是人数依然众多,同时一轮的导览也比旺季多开放4个洞窟,总共可参观12个洞窟。同时,除了几个主要洞窟如藏经洞和睡佛是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之外,各个导览团之间参观的洞窟是不尽相同的。

木骨泥塑主要模式

木骨泥塑是莫高窟与榆林窟中各洞窟中雕塑的主要模式。由于当地山壁属砂砾岩,山壁虽开凿容易却不适合直接雕刻,因此需先以木头做出大致骨架,再绑上草绳敷上泥进行彩绘。有的部分如罗汉的长眉毛则会用铁线作为塑造材料。

雕塑内容多是佛祖释伽牟尼、他的两个弟子迦叶、阿难,或者是三世佛、十八罗汉等塑像。其中许多塑像都非常生动,特点鲜明,很好辨认。唯一遗憾是许多雕塑都是清朝时期,山体洞窟饱和无法开凿后,当时人为了修所谓功德,而重新彩绘的。其中又不乏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或工匠,因此重新彩绘的部分很多时候除了使用许多原本壁画不曾使用的新颜色之外,彩绘的手法也是参差不齐,精粗不一。

避画令人震撼

山壁外原本有大片的露天壁画,但也因风吹雨打而几乎看不见了,也无法一睹原貌。而莫高窟与榆林窟中都各有一座大型卧佛,莫高窟的卧佛所在的洞窟呈拱形就像一口棺材,背后是模仿孔子有著名弟子七十二人而造的佛祖七十二弟子像。卧佛即佛祖涅槃像,周遭墙壁上是关于佛祖涅槃过程的壁画。面容祥和半寐半醒,这种看透人间的宁静很容易感染参观者,仿佛天塌下来的事都不是什么大事。让人不免升起如临终之时能有如此从容祥和之心态,想必也就不枉人间一游的念头,即便知道身在世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不过有此念头,心向往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实际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壁画,不管是墙上的亦或是洞窟顶上的都是如此。墙上的壁画,有典型的讲经图、菩萨图、九色鹿等等,线条精致,色彩鲜艳,布局巧妙,建筑拟真写实,所含内容从佛法到生活、建筑无所不包,不愧为艺术之魁宝。

看生活也看画功

导游说的,看莫高窟榆林窟壁画看的不仅仅是壁画,看的还有生活,这句话一点不假。洞窟顶上,不管是各藻井图案或是千佛图,其令人感慨处除开小巧精致之外,就是其可想而知的仰躺作画的方式了。不管是仰躺作画亦或是正对着垂直作画,都需要对毛笔有非常熟练的掌握方能达成。

观两窟壁画时,线条精致顺畅毫无停顿,不得不感慨广大作画者技艺之高超。

佛教六道轮回图

到榆林窟的时候,正值飘雪,榆林窟前的榆林叶早已落尽,榆林河两岸也已结冰,仅剩窄窄的河道依然流淌。阶梯、石板地上铺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霜,非常的滑,大有稍不注意就要滑倒之势。榆林窟洞窟数量、规模都不如莫高窟,但是作为莫高窟的姐妹窟,其洞窟内容、壁画雕塑却是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幅佛教六道轮回图,是莫高窟与榆林窟中唯一的一幅现存的六道轮回图。清楚的展示了阿修罗、天神、人间、饿鬼、畜生、地狱六道,非常有趣。佛教轮回这词平日里就听得多了,现在总算是亲眼看过一回了。

是否开放洞窟很矛盾?

同时,或许是知道的人不多,名气也不如莫高窟的原因,榆林窟中的壁画雕塑等保存都非常完好,鲜少有重新彩绘或被大规模破坏、盗窃的现象,虽然依然有如莫高窟一般被严重氧化而失去色彩的雕塑壁画,但总的来说也算是一大幸事吧。

实际上作为需要保护的珍贵文物,是否开放参观洞窟是一个矛盾的课题。因为湿气、光线乃至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洞窟的壁画雕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每次进入洞窟都有人数限制,因此洞窟里面没有灯光也不能拍照,一次进入洞窟的时间不能太长。但是如以保护为名让珍贵文物蒙尘,无法为世人所见识却未免可惜。

要让世人了解他,欣赏他,就必须进行开放。因此讲解员也有提到,人们能做的就是实时对洞窟环境进行监控,力求在两者间取得平衡。将开放洞窟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小。时至今日许多洞窟都已经永久关闭,如榆林窟榆林河对岸的洞窟更是从未开放。至于什么时候这些洞窟可以重现在大众视野那就真的只能走着看了。

非一般认知的山

鸣沙山与月牙泉,是去了莫高窟后的下一个景点。但是实际上临时我们还顺路去了一趟雷音寺。我自己对于雷音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西游记。而现实中的雷音寺比我想象中的大,整体呈中轴布局,与一般的大型寺庙结构差不多,是古代交通枢纽以及西行必经之路。所幸在莫高窟学了点佛教常识,这一次逛雷音寺倒也不是两眼一抹黑一头雾水。

鸣沙山月牙泉

如果说莫高窟是文化盛宴,那么鸣沙山月牙泉就是自然奇景。沙漠,对于我们热带国家长大的人来说与下雪一样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鸣沙山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上或一般认知的山,他东起莫高窟,绵延约4万米,而月牙泉,就处在鸣沙山的环绕之中。

我们去的时候,雪还没开始下,冬季的月牙泉水面结冰,水边的芦苇茅草呈枯黄色,半点没有“绿洲”的样子,反而增添了一份沉稳与宁静。沙漠中的泉水,总是令人感到清奇,四面环沙的月牙泉亦是如此。

据解说牌上记载,从前的月牙泉面积更大水位更高,这一点从四周的岩石就能看得出来,然而最近月牙泉面积却是在逐年缩小,说不准哪一年就要消失了。站在边上的月牙阁上,还能在墙上看到历年历代文人墨客为月牙泉留下的诗句,千百年来来到这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透过这一首首诗,一个个为鸣沙山月牙泉的美景所折服的文人墨客的身影却又清晰可见,此等美景,穿古越今,为我所见,幸甚幸甚。

爬沙丘 很费力

看完月牙泉,少不得要爬鸣沙山。爬沙丘,可不如想象中简单。松软的沙土,往上迈一步滑下来半步,因此只能小步小步走。不过所幸爬山路线上有安装一道窄窄的,仅供一人通行的梯子,用以帮助固定脚步不会下滑。而最后大约四分之一左右的路段是没有梯子的,当然也可以选择就到梯子尽头为止,哪里的景色也是一点不差的。

而我自己是有爬上最高处的,由于沙土松软,同时梯子横轴之间距离非常小,得频繁迈步,因此消耗的体力虽说不是不能承受但也比想象中大一些。然而好在山上的景色也并未让我等失望。

沙漠的一颗明珠

坐在山顶上往后看去,是真正的一整片沙漠,往前看则可以俯瞰月牙泉。从鸣沙山看月牙泉和从月牙阁看月牙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后者看的是月牙泉本身,而前者,由于距离更远视野更广,因此视野中除了月牙泉外还有周遭一圈的黄沙沙漠。

尤其时值黄昏,月牙泉周围灯光亮起,远远看去就像被沙漠包围的一颗明珠。

下期预告

从游骑将军府到关帝庙、文昌阁、嘉峪关内城、嘉峪关关城,一轮下来无不让人感慨一句“百闻不如一见”。

 

 
 

 

反应

 

旅游

登天下雄关 看长城飞雪

【淡季穷游敦煌】(下篇)

图/文|罗良凯

到访“天下雄关”。长城十三关,玉门关与阳关至今仅剩残缺的烽燧,或一小段城墙,而嘉峪关作为明朝边疆,至今依然屹立,也算符合一般人脑海中对长城的印象吧!

从游骑将军府到关帝庙、文昌阁、嘉峪关内城、嘉峪关关城,一轮下来无不让人感慨一句“百闻不如一见”。马道、罗城、箭楼等书上见过或没见过的古代城防设施,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清晰的原貌,补全了书上光靠文字描述建立起来的想象的误差,对于我们这些连热兵器都没怎么接触过的人来说,确实是开了眼界。

站在城楼上极目远望,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和绵延不绝的祁连山脉,再加上耳边呼啸的风声和从天而落的雪花,颇有古代守城将士冬天站岗的味道了。当然我等这种旅游心境自然不能与真正的守城将士们的心境同日而语,不过也可略窥一二。

生豪迈慷慨之气

从嘉峪关关城远眺的辽阔大地,和阳关玉门关的感觉又有不同。后者由于岁月久远又地处荒芜之地,因此不免使人产生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的感慨。但是站在保存程度最好的明长城军事堡垒,城高墙厚被誉为“天下雄关”的嘉峪关,更多的是油然而生豪迈慷慨之气。

纵然下巴、脚趾头都冻得没知觉了,但是那股一瞬而起的气势是实实在在的,就如关城上一字排开直指关外的大炮一般令人为之一振。

看过嘉峪关,下一站就是毗邻的悬壁长城。门票与嘉峪关的门票是通用的,因此买一次即可。

我们去的时候,时值大雪,气温大约在零下15到零下18度左右,隔着口罩,呼出的水气在口罩内、眼镜上凝聚成水,水又受冻温度变低,整个脸都非常冷,下巴甚至毫无知觉,眼镜视线模糊,取下来想要将水雾擦掉又会发现眼镜上的水雾早已结冰。而如若摘掉口罩则整张脸就要直面寒风,这等体验却也不虚此行了。

巨大的倾斜度

悬壁长城,建在黑山北山坡上,自山顶绵延而下,倾斜度几乎45度,似人的手臂悬空垂下,凌空倒挂,因此得名“悬壁长城”。这种倾斜度的长城在初见时是令人震撼的,而在爬的时候这种感觉更是深刻。巨大的倾斜度决定了攀爬的路径必须由多段阶梯组成,而这些阶梯各个梯级的高度与宽度都毫无规则可言,最高的难以轻松迈上,最窄的不足半个脚掌,走起来不止吃力,还需要集中精力。也让人不免想象一番古代守城将士日夜上下这段城墙的情境。

与嘉峪关前一望无际的平原不同,往城墙两边望去是雪白、倾斜的山壁,裸露的山壁几乎寸草不生,远观时巍峨的山峦仿佛触手可及。

或许由于山壁陡峭,因此这段长城城墙不如想象中或者照片中见到的高,但是却胜在地势险峻,路上还能看到关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老人止步的告示牌。

站在悬壁长城的最高处,冷是真的冷,兴奋也是真的兴奋,“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这好汉,还真不好当。

河西走廊历史人物 

看完悬壁长城下山的路是另一条山路,不走回头路。而在山路和长城的交界处,有一家小店,专卖各种刻字纪念币。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店主几年如一日的上下悬壁长城最高处,而且一趟仅需20分钟,若要带货的话则需30分钟,看着大叔40岁左右的年纪依然有这等体力着实让我等惭愧。

而在山路尽头的山下,则是一小片塑像群,都是曾经由此入河西走廊的历史人物。

由张骞领头、霍去病、班超到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和左宗棠,这些雕塑方向一致,一眼望去有一往无前,开创新路的气势,而历史上的他们确也如此。

从山下遥望山上的悬壁长城烽火台,许是方向不同,在塑像群的衬托下,除了壮观外更显平静、稳重且永恒。

卧佛无言人自崇

原计划是下午接着看大佛寺然后隔天中午的飞机返回上海,但是临时出了点事耽搁了,以至于到大佛寺时已过5点,大佛寺停止营业了。因此不得已只能隔天9点去参观,而为了赶上飞机,参观时间也只有短短一小时,非常匆忙。因此基本只参观到文物陈列室,而之后的藏经殿、弥勒千佛塔等只有遗憾的错过了。

在大佛寺正殿,就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再次感叹,还好有了莫高窟之行在前而略微积累了点佛教常识,知道卧佛即佛祖释伽牟尼涅槃像,背面一般是他的弟子像,终于起码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东西了。

卧佛面庞祥和安定,与在莫高窟、榆林窟见到的卧佛差不多,但是背后的弟子像就不如莫高窟的保存的好,基本已经看不真切了。而正殿后面的文物陈列室则包含了许多丰富的佛教文物,以及大佛寺卧佛的等比例缩小模型、制作过程等丰富内容。

大佛肚内藏经书

可以看到大佛是同样是采取以木头制作骨架,再敷泥彩绘的方式制作,因此大佛的肚子里藏有许多佛教文物。有些也能在陈列室内看见。还有一幅描绘十八罗汉的水墨画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以往看到的十八罗汉都是雕塑,第一次看到画像颇为惊奇,顺着一些特点也能依稀辨认出一两位。

由于时间紧迫,因此只能走马观花,许多东西看的不真切,也印象不深,又禁止拍照,所以印象都很模糊。当然偷偷拍照的游客也不是没有,刚好我们就看见了几个,缺德的很。

方知此梦是空

“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是大佛寺门楹上的其中一幅对联。而我去寺庙,一般喜欢看寺庙的对联,这类对联往往蕴含佛理,细细读来往往能有所得。

不管寺庙本身应时代变迁而变得多么商业化,但是每每读到这些对联,依然会让人心情平静,心有所悟。

这些对联有的诠释佛理,有的表达崇佛之意,有的巧妙结合寺庙周围的山水来创作。其中有的固然晦涩难懂,但有些却浅白易懂,读之有醍醐灌顶之感。

再举一个例子:“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这是大佛寺其中一幅对联的下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悟得透,但是细细品来确实令人回味。而明白多少,悟得到多少,就取决于各人的阅历、知识、经验、悟性等方面。

或许当下不能完全明白,但是把它记下来,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生的继续,兴许哪一天就明白了呢。这种精神上的审美所产生的愉悦和快感,是物质财富给不了的,是人生而为人在精神上与飞禽走兽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个人认为参观几座寺庙以来最大所得。

西游记壁画

参观大佛寺时,还有一个遗憾,是我们回到上海后才知道的。那就是原来大佛的背后除了几尊菩萨像之外,还有大片关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壁画!

我们去的时候一来时间紧迫,二来事先也确实不知道还有这事,也没有讲解员,壁画可能由于灯光昏暗或看的不真切而被我们忽略了。因为一般以为壁画上的题材会是佛经之类看不懂的内容,但也没想到居然是几乎人尽皆知的《西游记》啊。

现在回想,简直犹如痛失十万。

初见大雪遗憾

每当结束一天的行程后,晚上我们都会自个儿到下榻的酒店附近的夜市或市场逛逛,寻访美食小吃,如各种烧烤、面食等。尤其面食,名字虽然都不认识,但是点了端上来发现其实就是把面条弄成各种形状,变着花样煮,算是当地特色吧。

还有各种瓜果枣类,便宜的一斤葡萄5元人民币(约3令吉)、一斤红枣10元人民币(约6令吉),价格高的当然也是有的。不过物价肯定普遍较上海便宜。

比较麻烦的就是由于冬天大雪,打车、叫车非常困难,基本得看运气。不是没有车,而是供远远不应求,排队至少得排30分钟以上。所以一两公里左右的基本打车不如靠脚走。如果再远一点,又超出了包车师傅的工作时间,那就基本去不成了。

总的来说,本次敦煌之行,最大的收获除了各个景点之外,应该就是大雪了吧。

西北的冬天,和上海的冬天感觉截然不同,雪景也不是上海看得到的,初见大雪,大家的兴奋至今还是历历在目,单凭这点,其实就值得淡季敦煌这一趟了。

相关文章:

莫高窟与榆林窟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

冬季丝路之旅 30+4小时火车体验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