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中国核能令美国不安?/霍咏强
俄乌冲突爆发导致能源供应又一次大混乱后,德国电力供应不足,在即将来临的冬季,继去年后,今年再度重启燃煤作备用供电,同时为人诟病的行动是一方面拒绝重启核电厂、但又从法国输入核电,这是怎样的逻辑?
核电在全世界都惹来争议,一方面目前逾半的清洁能源来自核电,但核电意外和排放物又永远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然而,风能和太阳能耗用大量土地、供电量极不稳定,地缘政治损害了天然气供应链,全球想要达致减碳目标、扭转恶劣的气候变化,只能另觅出路。
上月初,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参观了中国海南核电厂,正在进行的小型反应堆“玲珑一号”组装工作,在场不少发展中国家代表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看到机会。
玲珑一号谁都建得了
在中国的核设施中,“华龙一号”可能更负盛名,今年5月5日,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6号机组竣工,标志中国完全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一台“华龙一号”发电量可满足100万人的生活、生产用电,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煤消耗312万吨。
哪为什么“玲珑一号”更受关注?因为她“小”?“玲珑”的供电量虽然只有“华龙”的十分之一,但建设规模只有“华龙”的十分之一,价格更低于“华龙”的十分之一,却能满足逾50万户家庭的基本用电需求,更能代表中国的态度:“谁都用得起、谁都建得了。”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国来说,百亿美元起步的核电厂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没有足够的城市规模,根本不可能考虑引入核电厂。
核电小堆成中国机遇
上世纪末,第二代核电技术还不稳定,为了发电规模越建越大,但是安全性非常差。于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就发出倡议:核能反应堆要朝着往小型化去发展,减少核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对于已经掌握核技术的国家来说要重新起步,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却是一个机遇。
从2003年起,中国核动力院就开始了对小型多用途反应堆的探索,中核集团提出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做小型核电站的初衷不大规模发电,而是要实现核能的多用途,满足城市供热、工业蒸汽、海水淡化、石油开采等不同需求。
当中国小堆即将走向正轨时,不幸地爆发福岛核事故。日本在福岛上的低级错误,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全球核能遭遇重挫,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停止了核能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工作。中国也不例外,当时中国核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得不放弃落后的技术,转战难度更高的三代及以上的核反应堆。
2014年,在华盛顿召开一个核能会议上,中核在会上做报告说:“以往来参加会议都是作为观众,但这次,我将为大家全面介绍一下中国的ACP100……”两年后,玲龙一号成为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小型压水堆技术。2017年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并在2021年在海南地区正式开建。
确保不影响附近生态
“玲珑一号”对核电发展的影响,不单是价格在10亿美元以下,而且因为采用了模组的设计和设置方式,避过了最困难和关键的管道连接,也就让兴建工作的难度大幅降低,更符合经济原则,这就让“玲珑”和其他核电建设出现巨大的差异性,无论是人口密度低、甚至是孤悬的岛屿、又或者海上设施,也能采用。所以也更重视对邻近环境的影响,所以构建了6公里的测试:在隣近海域养殖扇贝,从而确认核电站不会对附近的生态带来影响。
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为了应付碳排放标准也重提发展核电,并且承诺投入60亿元,但不久又沉寂下去。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核能工程教授布安朱诺在一篇访问中,可能令美国敲起警钟:他除了说到核能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核能的安全性和效率,创造有利条件外,还提及中国在核能发展的巨大成就, “China is the de facto world leader in nuclear technology”,或者又会挑起美国政坛的“恐华情绪”了。
大马产业布局原地打转/骆雅蕙
全球产业链重组,东南亚各国各显神通。越南承接苹果、三星供应链,成了“世界工厂”;印尼靠镍矿卡位新能源电池;泰国全力冲刺电动车,2030年目标新能源汽车占全国30%。
马来西亚呢? 一边谈稀土,一边谈核能,仿佛找到了方向。可当年极力反对的人,如今换了身分,立场翻转。曾痛斥牺牲环境,如今却摇旗呐喊,政策一改,立场也能翻转?如果这是国家唯一的出路,态度转变尚可理解。问题是,世界在向前,我们却在原地打转。
稀土重要,但市场早被中国掌控,占据70%份额。 我国如果只是出口原料,赚的是最薄的利润,背的是最重的污染账。而全球产业正在去稀土化,特斯拉、丰田研发无稀土电机,钠离子电池正挑战锂电池主导地位。
全球稀土市场预计2030年达100亿美元,但等我们铺好供应链,市场还剩多少?

大马气候适合种竹
反观石墨烯,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95亿美元,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医疗,甚至可能取代硅,成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关键是,我国不依赖矿产,竹子就能制高质量石墨烯。 大马气候适合种竹,竹子生长快、碳吸收强,是可再生资源。如果真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竹基石墨烯不仅能带动农业,也能撬动更大的产业链。
核能呢?我国真的需要吗? 核能是稳定低碳能源,但大马电力充裕,备用率高达40%。问题不在总量,而在能源结构失衡——燃煤、天然气占主导,碳排放高、成本不稳,并不符合未来需求。
核电站造价高昂,单座动辄50至100亿美元,建设期长达10至15年,而全球正走向弃核。 德国、日本相继退场,法国虽仍倚赖核能,但也在调整结构。更何况,核废料处理是百年难题,我国真有能力应对?此时入局,真是明智之举?
相比之下,太阳能过去十年内成本下降90%,全球均价仅0.068美元/千瓦时,而大马太阳能发电占比才6.3%,远低于德国(20%)和中国(15%)。棕榈油废弃物是宝贵的生物质能源,却几乎被忽视,生物质发电占比仅2%。稍加推动,潜力巨大。
氢能更是下一个关键战场。 全球氢能市场预计2050年达2.5万亿美元,日本、韩国、欧盟早已抢跑。
拥充足天然资源优势
2023年,氢能生产成本已降至每公斤3至6美元,而我国拥有充足的水电、太阳能资源,具备发展绿氢的天然优势。要进入全球供应链,这才是我国真正能掌握的话语权,而不是去扛一个高风险、高成本的核电项目。
政府喊着要让大马成为半导体强国,但半导体产业最需要什么?高端材料、稳定水电、数据中心。 这些靠稀土解决不了,靠核能也不现实。数据中心市场狂飙,拼的是低碳、稳定电力,能源结构不调整,半导体强国只能停留在口号。
东南亚各国精准落子,马来西亚还要原地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