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国统战部译名 应减误解彰自信/许庆琦

今年是中共建党100周年。中国在中共领导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走出一条中国现代化道路。

但有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频频污名化中国统战部,抹黑中国。

中国今年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中国梦。在中共建党100周年之际,正是统战部改名的好时机。

中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需要与时俱进,向世界呈现一个新时代的自己,更好地融入国际主流话语体系,不应再继续用老办法做对外公关工作,不宜再沿用具有强烈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历史名词。  

与意识形态挂钩

中共中央统战部现有英文译名为“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统一战线”一词最早由恩格斯提出,中文“统一战线”一词出自英文“United Front”。因此,“统一战线”这词并不存在英语翻译和理解问题。但是由于冷战留下来的历史因素,只要使用“United Front”一词,在外界看来就与意识形态挂钩,西方就会认为是中共意图宣扬意识形态。

美国国会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 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 在2018年做过一份名为《China’s Overseas United Front Work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中国海外统战工作的背景及对美国的启示)》的调查报告,对中国统战工作的背景、作用,以及统战部的架构等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报告认为,“统一战线”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对中国统战工作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也有成见,如果只改英文译名,不相应地调整中文名,并不能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统战工作的偏颇看法。

团结国民,反对国家分裂,争取包括海外华人社群的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和制止港独、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活动,支持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国新时代统战部的重点工作。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分裂的政治问题,促进国民团结,反对分裂的方向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与理解。

中文名称3建议

要改变外界对“统战部”的偏见与负面看法,应同时修改统战部的中英文名称。中文名称可更名为“国民团结部”或“民族团结部”,如需保留“统战”两个字,可改为“团结统战部”。英文全名可翻译为“The National Solidarity Department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每一个国家都要国民团结,这样的名称可以淡化意识形态,加强国家和民族团结的意识,表明现在团结的目标是国民,而非统一不同战线的人,所传达的涵义大不相同,不会被外界误解或有意的扭曲。

现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对外仍保留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统战部改名后,侨务办公室仍可设在“National Solidarity Department”下面,侨务办公室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为“Diaspora Office,National Solidarity Department ”。“Diaspora”一词为世界各国通用,可以更广泛地涵盖“海外华侨华人”的涵义。

海外华人华裔在国籍上是外国国民,但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国。中国需做好对外传播工作,与时俱进,翻译要彰显文化自信,减少外界的误解。

 

 
 

 

反应

 

灼见

【灼见】槟岛哪来的铁路?/杨欣儒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2021年出版《华文译名手册3》,其中收录各州首府道路的华文译名。这里和大家谈谈道路译名。

道路译名涵盖通名与专名,Jalan Istana与Lorong Swatow的Jalan(路)与Lorong(巷)是通名,Istana(王宫)与Swatow(汕头)是专名。

过去通名jalan音译为“惹兰”,看了真的惹人不爽,现在多数意译为“路”。一些地方把“路”译为“律”,因为方音road的念法是入声,方音的“律”就是入声字。有些地方根据方音把lane译为“冷”,例如纽冷(New Lane)。这些通名译法都是违反华语的译名规则,译名必须根据华语的通名,因为华语是华裔的共同语。有些写法已经约定俗成,似乎很难纠正过来。

《华文译名手册3》对几个通名的意译做出建议:cangkat(岭)、gat lebuh(海墘)、gerbang(门)、lebuh(街)、lebuhraya(大道)、persiaran (道)、solok(径)等。solok也是死胡同,如果这么译法会闹笑话,例如Solok Dungun译为龙运死胡同就有点别扭,还不如龙运径译名为佳。

意译路名须谨慎

道路专名译法有音译,例如吉隆坡的Jalan Imbi的Imbi,燕美就是音译;也有意译,例如Jalan Duta的Duta,大使就是意译;还有音兼意译的,例如古晋的Jalan Dogan Arang,道钢(Dogang)煤炭(Arang)路。意译的路名必须谨慎,否则会造成误解。例如槟岛有Jalan Besi,如果意译为“铁路”,外州人士还会以为是火车的铁路,槟岛哪来的铁路?其他如Jalan Tembaga、Jalan Emas等还是音译为佳。

各地道路音译主要根据方音,视各地方言而异,就如怡保的Jalan Lahat根据方音译名为“拿乞”路。那些取名自当地先贤名字的路名,当然按照其方音名字翻译,例如Jalan Chan Sow Lin陈秀连路。过去华裔没有注意马来语的发音,用方音来翻译的路名就显得笨拙,例如Jalan Besar翻译为Jalan“勿刹”。

有些路名的原名与华文译名大相径庭,例如槟岛的头条路(Jalan Magazine)到八条路(Jalan Sandilands)的华文译名给人感觉莫名其妙。 Jalan Burma(车水路)如果不知道其历史渊源,根本就不知道它早期和运水有关。

作为结束,除了一些通俗的路名如柑仔园路、九洞路都用华语,路名一般人都会按原文名字念,很少会根据华语的念法。华文译名主要是方便媒体和印刷物的排版。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