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大学生失业与学非所用/黄燕娣博士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的失业率降至3.1%,创下自2015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马来西亚人才机构主席黄书琪指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甚至被迫接受低于自身教育水平的工作。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暴露教育体系与职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也强调,就业与教育的脱节是导致大学生失业和学非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有25%的毕业生从事与自身技能不匹配的工作,这直接反映高等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新兴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许多毕业生的技能却无法满足这些新兴趋势。

与此同时,行业自动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导致传统工作减少,进一步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此外,许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软技能,难以满足职场需求。虽然薪酬和福利是求职者的重要考量,但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在于综合素质不足。

根据我国一家求职网站的调查,大学生在面试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合理的薪资要求、态度不佳、英文水平不足、沟通技巧缺乏及过于挑剔。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也反映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不足。

英文能力和沟通技巧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但不少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令人担忧。也有毕业生因不愿接受低于自身预期的职位而选择自愿失业或频繁跳槽。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反映出社会和教育体系在职业指导和预期管理上的缺失。

平衡理论与实践

分析指出,大学生失业问题与过高的职业期待,以及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入学率,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标准过于宽松,加上国立大学实施种族固打制,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在大学阶段,有不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课程设计又偏重理论知识,实践导向的内容相对不足。这种教育模式使毕业生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技能需求,进一步加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要缓解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应注重平衡理论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同时教育部应该取消入学固打制的不公现象。

此外,加强英文和沟通技巧训练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也需要调整心态,改变对职业的固有认知。无论是哪一类工作,都应认真对待,将其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

求职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调整的长期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大学生失业、学非所用及“低就”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社会现象,仍需学校、政府和企业等的协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反应

 

言论

独中生语文现实与反思/黄燕娣博士

独中生的马来文和英文真的较弱吗?如果你问我,我会说: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这是否意味着,若不是独中生,马来文或英文就一定会更好呢?

事实上,马来文或英文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国中生中也很常见。这是否就代表我们应该回归英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制度,或者将独中的所有课程改为以马来文或英文授课呢?

无论是学习什么语文还是科目,个人的努力和学习意愿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努力,学习动机不强,或者遇到一位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的老师,再加上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那么任何科目都可能学得不好。而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通常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并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环境很重要

个人认为,学习一种语言除了需要天赋,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将一名马来文或英文较弱的独中生,置于一个完全使用马来文或英文的环境中学习半年,我相信他一定能讲得一口流利的马来话或英语。

目前,就读华小及独中的非华裔学生数量不少。他们的父母通常不会中文,从小的主要沟通语文也不是中文。但这些学生毕业后,往往能流利地掌握三种语言。

生长在马来西亚,马来文是我们的共同语文。除了学习自己的母语外,任何一位国民都必须能说或听懂马来语,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

学习任何科目都需要努力和磨练,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语(无论是英语还是马来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巩固应有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第二种语文。相比之下,同时精通三种语文的学习模式,可能会让孩子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

真正能精通三种语文的人并不多,因此,如果独中生能够在不影响马来文或英文学习的前提下,以华文完成学业,当他们到英文系国家深造时,仅需花3至6个月适应英文,我看不出这对独中生会造成任何损失或伤害。

选择进入独中是个人的决定,独中生的马来文和英文确实可能相对较弱,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是要求各独中重视这个问题,改善马来文和英文教师的素质,加强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能力。

勿埋怨独中制度

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也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一味要求教师教得好,或希望学校政策完全迎合自己。如果学生自身学习意愿不强,态度被动,将问题归咎于老师或学校,这是不公平的。

若马来文或英文真的不好又如何?这个世界需要各种不同的工作者。有讲得一口流利马来语或英语的蓝领工人,也有马来文或英文较弱的百万富翁和企业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成为白领阶级的专业人士。

人生难免会有遗憾,独中生不能因为马来文或英文较弱而埋怨独中的教育制度,更不能因为不希望下一代经历同样的挑战,而放弃民族教育的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