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大马机场有必要私有化?/勤保伟
过去10年,我国机场经历了如坐过山车般的高低起落。
冠病疫情之前,我国机场的股价涨到8至9令吉,2020年疫情的到来,各国的封国封城政策把股价一口气给打到4至5令吉,下跌了约50%。
最近这两年我国逐渐从冠病疫情复苏,各国小心翼翼地将国门重新打开,机场也逐渐恢复了生气。除此之外,我国也和游客大国中国签下双方互相免签证的协议,我国机场的流量也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的大幅增涨,大马机场控股的股票也相对的水涨船高,突破了10令吉。
收购献意引争议
当股东们沉浸在数钱喝彩中,5月15日,大马机场控股声称接获大股东国库控股(Khazanah)和公积金局带领的财团提出收购和私有化大马机场的献意。当仔细地了解献意内容后发现,除了国库控股和公积金局之外,还有两家外国公司也参与在其中,分别为全球基础设施合伙公司(GIP)和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这4家公司将会一起成立一家公司名为Gateway Development Alliance(GDA)。
GDA献意以123亿令吉或每股11令吉从小股东们手中收购所有的股票以进行私有化。当收购献意提出来后,在社会间产生了另一个课题,那就是财团中的其中的一家GIP,在这起交易中产生了争议。争议点是因为GIP于今年1月受到据称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贝莱德公司 (BlackRock)的收购。
虽然GIP第一时间出来澄清,贝莱德是因为GIP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收购,而且交易完毕后GIP的原任团队也会拥有控制权,但是这个敏感课题也成为了私有化的一颗绊脚石。
盈利转佳为何卖
许多人会问大马机场已经逐渐复苏,为什么还要卖给第三方。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说一开始他以为需要卖机场是因为机场处于亏损状态中,但看回马机场控股公司2023年报,税后利润为5.43亿令吉。为什么这么赚钱的一家公司要从小股东手中强制买来卖给外国机构呢?
我国第二财长拿督斯里阿米尔韩查在国会上说,GIP是因为过去标青的成绩,而从数百家公司中被选出。确实GIP在苏格兰让爱丁堡机场成功把飞往目的地,从141个提高至225个,流量也从2012年的920万提高到1440万。
我国机场在国际长途路线方面例如飞往伦敦、东京、北京等不敌我们的邻国,新加坡机场的国际长途路线有40,泰国有55,而马来西亚却从2010年的33个下降至2023的只有22个。
从以上数据看来我们的确需要做点什么来赶上邻国,但像机场这种好公司不能在大马交易所让小股民参与,的确有点可惜。
虽然提到重组达到盈利后可能重新上市,但相信到时价钱应该也不会低。政府方面或许可以考虑在不私有化的情况下进行提升。虽然说没上市方便重组和提升,但其实国库控股和公积金局为大股东在场相信也不会面对太大阻力。
至于说要上市公司派息这方面,其实公司可以推出股息再投资计划,只要大股东相应此计划派出的股息不会太多。这能让小股东们也能参与到提升的过程中,并能因为成功的转型而获利。
【灼见】大马勿成中美代理人/勤保伟
在全球贸易体系被特朗普掀起的高墙所撕裂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个关键时刻,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其政治与经济意义,早已超越传统“国与国”的礼貌外交。
这场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不只是重申马中建交50周年的友谊,更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美国对中国产品关税高达245%背景下,向马来西亚伸出的“合作之手”。
把握黄金机遇开端
而对于马来西亚而言,这是一次把握“黄金机遇”的开端,不仅能加速成为区域中美夹缝中的桥梁国家,更有机会将国家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计划搭上这列“中国快车”。
31项涵盖外交、贸易、铁路、科技、教育、文化与生态的备忘录,不只是数字上的记录,更代表着两国关系的深度扩展与广度延伸。特别是当中涵盖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协议,将进一步推动人流、资金流和信任流的畅通,释放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投资与旅游潜力。
贸易方面,马中“两国双园”合作框架被再次提升,显示出中国愿意通过实质投资项目将大马纳入其区域供应链重构计划当中。尤其是在美国封锁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之际,中国企业需要在海外寻找制造基地与技术合作伙伴,大马凭着政治稳定、语文多元、地理优势与良好中资基础,具备先发优势。
在此次访问中最受企业界瞩目的,莫过于马大与北大共建“人工智能+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的备忘录。这象征着大马不只是“中国制造”的落地平台,也开始涉足“中国智造”的核心领域。对本地科技公司而言,这是一次可望接触中国顶尖技术资源的跳板;对本地高校与科研单位而言,则是打开国际合作大门、参与高价值链的起点。
这对我国推动“国家半导体战略”(NSS)和加速数据中心生态发展,形成了关键协同作用。若善加整合,马来西亚未来或有望成为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出海”的前哨站,吸引更多华为、商汤、百度等大企业将研发中心与试点项目带来我国。
中国国家铁路局与我国交通部之间的合作备忘录,再次燃起马中在基础建设上的合作火苗。从东铁到区域运输联通,马中铁路合作不再只是工程项目,而是推动我国从道路国家走向轨道经济的关键一步。更完善的铁路系统,意味着港口、工业园、内陆城市之间的物流效率将大幅提高,也直接增强我国作为区域物流与再加工中心的地位。
在疫情后旅游业正逐步复苏之际,马来西亚与新华社加强旅游与媒体合作,将为我国旅游品牌打入中国庞大消费群体提供通道。而“熊猫外交”的延续,则是中方对马中关系亲密有加的文化象征。若能趁势将更多中国游客与文创产品引流至大马,也将带动零售、餐饮、酒店、航空等相关产业的复苏。
成区域合作主导者
当然,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强逼各国“二选一”的大背景下,马来西亚也必须保持战略平衡的智慧。既要在马中关系中扮演桥梁角色,也不能忽略美资与西方企业对我国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参与。换句话说,我国必须通过制度透明、法律保障与中立立场,让中国看见“信任”,也让西方看见“安全”。
在中美对峙逐渐成为长期趋势的当下,马来西亚必须清楚认知自己最大的优势,不是成为中或美的“代理人”,而是成为区域整合与合作的主导者。习近平此行,给马来西亚递上了一张合作邀约,而我们如何回应,就看接下来政策的效率、外交的灵活与产业的准备。
此时此刻,大马企业与政府最该做的,不是观望,而是迅速对接,把纸上的备忘录,变成真正落地的项目,把政治访问,转化为长期红利的开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