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征拥堵费可行性存疑/勤保伟
马来西亚政府计划在吉隆坡、槟城乔治市和柔佛新山推行拥堵费,希望缓解交通拥堵。然而,这项措施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引发争议。
尽管新加坡、伦敦和纽约已成功实施类似政策,但马来西亚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否足够完善,让人们真正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政府又是否能确保这不会加重人民经济负担?
从理论上看,拥堵费能减少交通流量,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政府预计,若在吉隆坡实施,交通流量可减少20%,对长期受困于车龙的上班族而言是好消息。
然而,马来西亚的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建设及通勤习惯与其他国家不同,拥堵费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仍存疑问。
目前,马来西亚的公共交通使用率仅为25%,而吉隆坡每日车流量高达600万辆。相比之下,新加坡和伦敦的公共交通使用率远高于吉隆坡,因此拥堵费政策相对有效。
免成隐形税添负担
然而,马来西亚许多通勤者并非主动选择开车,而是公共交通网络仍不完善,难以找到可靠的替代方案。
拥堵费的初衷是引导民众减少开车,但这一政策是否会加重人民生活成本?目前,许多上班族仍然倾向于驾车通勤。
如果拥堵费突然实施,低收入群体可能会被迫承担额外费用,而他们并无完善的公共交通可替代。政府必须确保拥堵费不会成为另一种“隐形税”,进一步压缩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政府强调,将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但这些国家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相对成熟,提供了便捷的替代选择。而在马来西亚,捷运、轻快铁、单轨火车和巴士虽在扩展中,但整体衔接性和覆盖率仍存明显不足。
目前,公共交通仍面临故障频仍、车厢拥挤、班次不稳定等问题,导致许多通勤者更倾向于开车。部分郊区居民缺乏直达市中心的公共交通选择,被迫驾车入市区。
须先优化公交网络
政府若希望拥堵费真正影响出行方式,必须优先优化轨道交通与巴士网络的衔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公共交通选择,例如:增设换乘枢纽,加强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无缝衔接;增加高峰时段班次,缩短候车时间,提高准点率;引入“最后一公里”方案,如共享电动车或小型接驳巴士,提高通勤便利。
在公共交通未完全成熟之前,政府可先采取其他更具针对性的方案,例如:
(一)推行远程办公与弹性工作时间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已被证明可行,政府可鼓励企业推行弹性上班时间或居家办公,以减少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
(二)优化交通管理,提高道路效率
调整交通灯时长,通过AI优化信号灯切换,提高道路流动性;增设单行道或智能分流系统,减少瓶颈路段的拥堵问题。
(三)分时段调整公共交通票价
在高峰时段提供更低票价,吸引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特定时段的拥堵情况。
马来西亚确实需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但是否应直接采用拥堵费政策,仍值得深思。在公共交通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强行实施拥堵费,可能会加重人民负担,并引发社会不满。
政府应优先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公平、有效的替代方案,以实现真正的交通管理优化,而非仅仅增加人民的经济压力。
【灼见】大马勿成中美代理人/勤保伟
在全球贸易体系被特朗普掀起的高墙所撕裂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个关键时刻,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其政治与经济意义,早已超越传统“国与国”的礼貌外交。
这场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不只是重申马中建交50周年的友谊,更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美国对中国产品关税高达245%背景下,向马来西亚伸出的“合作之手”。
把握黄金机遇开端
而对于马来西亚而言,这是一次把握“黄金机遇”的开端,不仅能加速成为区域中美夹缝中的桥梁国家,更有机会将国家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计划搭上这列“中国快车”。
31项涵盖外交、贸易、铁路、科技、教育、文化与生态的备忘录,不只是数字上的记录,更代表着两国关系的深度扩展与广度延伸。特别是当中涵盖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协议,将进一步推动人流、资金流和信任流的畅通,释放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投资与旅游潜力。
贸易方面,马中“两国双园”合作框架被再次提升,显示出中国愿意通过实质投资项目将大马纳入其区域供应链重构计划当中。尤其是在美国封锁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之际,中国企业需要在海外寻找制造基地与技术合作伙伴,大马凭着政治稳定、语文多元、地理优势与良好中资基础,具备先发优势。
在此次访问中最受企业界瞩目的,莫过于马大与北大共建“人工智能+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的备忘录。这象征着大马不只是“中国制造”的落地平台,也开始涉足“中国智造”的核心领域。对本地科技公司而言,这是一次可望接触中国顶尖技术资源的跳板;对本地高校与科研单位而言,则是打开国际合作大门、参与高价值链的起点。
这对我国推动“国家半导体战略”(NSS)和加速数据中心生态发展,形成了关键协同作用。若善加整合,马来西亚未来或有望成为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出海”的前哨站,吸引更多华为、商汤、百度等大企业将研发中心与试点项目带来我国。
中国国家铁路局与我国交通部之间的合作备忘录,再次燃起马中在基础建设上的合作火苗。从东铁到区域运输联通,马中铁路合作不再只是工程项目,而是推动我国从道路国家走向轨道经济的关键一步。更完善的铁路系统,意味着港口、工业园、内陆城市之间的物流效率将大幅提高,也直接增强我国作为区域物流与再加工中心的地位。
在疫情后旅游业正逐步复苏之际,马来西亚与新华社加强旅游与媒体合作,将为我国旅游品牌打入中国庞大消费群体提供通道。而“熊猫外交”的延续,则是中方对马中关系亲密有加的文化象征。若能趁势将更多中国游客与文创产品引流至大马,也将带动零售、餐饮、酒店、航空等相关产业的复苏。
成区域合作主导者
当然,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强逼各国“二选一”的大背景下,马来西亚也必须保持战略平衡的智慧。既要在马中关系中扮演桥梁角色,也不能忽略美资与西方企业对我国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参与。换句话说,我国必须通过制度透明、法律保障与中立立场,让中国看见“信任”,也让西方看见“安全”。
在中美对峙逐渐成为长期趋势的当下,马来西亚必须清楚认知自己最大的优势,不是成为中或美的“代理人”,而是成为区域整合与合作的主导者。习近平此行,给马来西亚递上了一张合作邀约,而我们如何回应,就看接下来政策的效率、外交的灵活与产业的准备。
此时此刻,大马企业与政府最该做的,不是观望,而是迅速对接,把纸上的备忘录,变成真正落地的项目,把政治访问,转化为长期红利的开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