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成为深圳2.0的梦想起点/勤保伟

提到新柔,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每日繁忙的关卡和成千上万为了新币收入跨境工作的马来西亚人。然而,在柔新经济特区(JS-SEZ)协议正式签署后,这片区域或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契机。

几十年前,中国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成功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高科技城市。而今天,新山是否也能凭借与新加坡相似的地理关系,再次书写属于自己的经济奇迹?

作为柔佛州的首府,新山与新加坡的地理关系与当年的深圳和香港极为相似。新加坡作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远远超出新山。然而,这种不对称关系恰恰是新山可以借力发展的最大优势。

深圳的成功经验表明,南方邻国的经济外溢效应可以成为一个区域崛起的催化剂。深圳凭借香港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吸引了腾讯、华为等世界级企业的落地,并迅速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而新山,同样有潜力通过新加坡的经济外溢效应,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高价值经济中心的转型。

柔新经济特区的成立无疑为新山实现“深圳2.0”的愿景提供了重要平台。要实现“深圳2.0”的梦想,新山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弥补当前的短板。

吸引龙头企业落户

以下是几个关键方向:

柔新经济特区不仅涵盖传统制造业,还重点发展半导体、数字经济、医疗设备和新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新山应专注于吸引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聚集效应形成高科技生态圈。例如,深圳成功吸引腾讯和华为落户,为其数字经济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同样,新山应积极推动类似的企业在特区内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强化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改善交通  留住人才

新山和新加坡之间现有的关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每日塞车的场景不仅对跨境劳动力造成压力,也可能影响未来投资者对特区的信心。因此,提高通关效率或增加其他跨境交通设施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区域流动性,为特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深圳化”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目前,我们面对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才外流到新加坡。首先在想如何吸引人才到新山来之前,应该先想如何留住人才,之后才通过吸引外州和其他国际市场的人才到来,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新山必须建立一个国际化且高效的营商环境。这不仅包括提供有吸引力的税收激励和融资政策,还需确保法治的透明和政策的一致性。通过与新加坡的合作,新山可以学习借鉴其在法律、金融和城市管理上的成功经验,为国际企业提供更安全和可靠的投资环境。

柔新经济特区的成功不仅将改变新山的经济格局,还将为马来西亚整体经济带来深远影响。通过与新加坡的合作,新山有望从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转型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经济枢纽。而特区的发展也将增强马来西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国家迈向高收入经济体奠定基础。

柔新经济特区的签署为新山书写“深圳2.0”的梦想,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一平台上,新山必须通过提升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和优化营商环境,最大化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红利。

只要能够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新山不仅有望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也将为马来西亚的未来经济发展,树立一个全新的标杆。

 

 
 

 

反应

 

灼见

【灼见】大马勿成中美代理人/勤保伟

在全球贸易体系被特朗普掀起的高墙所撕裂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个关键时刻,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其政治与经济意义,早已超越传统“国与国”的礼貌外交。

这场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不只是重申马中建交50周年的友谊,更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美国对中国产品关税高达245%背景下,向马来西亚伸出的“合作之手”。

把握黄金机遇开端

而对于马来西亚而言,这是一次把握“黄金机遇”的开端,不仅能加速成为区域中美夹缝中的桥梁国家,更有机会将国家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计划搭上这列“中国快车”。

31项涵盖外交、贸易、铁路、科技、教育、文化与生态的备忘录,不只是数字上的记录,更代表着两国关系的深度扩展与广度延伸。特别是当中涵盖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协议,将进一步推动人流、资金流和信任流的畅通,释放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投资与旅游潜力。

贸易方面,马中“两国双园”合作框架被再次提升,显示出中国愿意通过实质投资项目将大马纳入其区域供应链重构计划当中。尤其是在美国封锁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之际,中国企业需要在海外寻找制造基地与技术合作伙伴,大马凭着政治稳定、语文多元、地理优势与良好中资基础,具备先发优势。

在此次访问中最受企业界瞩目的,莫过于马大与北大共建“人工智能+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的备忘录。这象征着大马不只是“中国制造”的落地平台,也开始涉足“中国智造”的核心领域。对本地科技公司而言,这是一次可望接触中国顶尖技术资源的跳板;对本地高校与科研单位而言,则是打开国际合作大门、参与高价值链的起点。

这对我国推动“国家半导体战略”(NSS)和加速数据中心生态发展,形成了关键协同作用。若善加整合,马来西亚未来或有望成为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出海”的前哨站,吸引更多华为、商汤、百度等大企业将研发中心与试点项目带来我国。

中国国家铁路局与我国交通部之间的合作备忘录,再次燃起马中在基础建设上的合作火苗。从东铁到区域运输联通,马中铁路合作不再只是工程项目,而是推动我国从道路国家走向轨道经济的关键一步。更完善的铁路系统,意味着港口、工业园、内陆城市之间的物流效率将大幅提高,也直接增强我国作为区域物流与再加工中心的地位。

在疫情后旅游业正逐步复苏之际,马来西亚与新华社加强旅游与媒体合作,将为我国旅游品牌打入中国庞大消费群体提供通道。而“熊猫外交”的延续,则是中方对马中关系亲密有加的文化象征。若能趁势将更多中国游客与文创产品引流至大马,也将带动零售、餐饮、酒店、航空等相关产业的复苏。

成区域合作主导者

当然,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强逼各国“二选一”的大背景下,马来西亚也必须保持战略平衡的智慧。既要在马中关系中扮演桥梁角色,也不能忽略美资与西方企业对我国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参与。换句话说,我国必须通过制度透明、法律保障与中立立场,让中国看见“信任”,也让西方看见“安全”。

在中美对峙逐渐成为长期趋势的当下,马来西亚必须清楚认知自己最大的优势,不是成为中或美的“代理人”,而是成为区域整合与合作的主导者。习近平此行,给马来西亚递上了一张合作邀约,而我们如何回应,就看接下来政策的效率、外交的灵活与产业的准备。

此时此刻,大马企业与政府最该做的,不是观望,而是迅速对接,把纸上的备忘录,变成真正落地的项目,把政治访问,转化为长期红利的开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