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消失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廖文辉博士

希盟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上任后,即提出“昌明大马”的口号。这个概念的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强调多元文化的美好。

自从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以单元趋同为国策,政治上重组联盟为国民阵线,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文化上制定国家文化政策,可谓全方位全面实行马来中心主义,如果说敦拉萨为马来西亚的单元之父,应该不中亦不远。也因为如此,使得独立以来的多元色彩渐行渐远,多元特色不断地流失。

多元特色不断流失

早前,三大种族不论是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或夜宵,都欣喜地聚集在华人餐馆用餐,大家不分彼此,各自享用自身的美食,人手一杯美味的海南咖啡或奶茶,是马来西亚社会的日常,习以为常。

曾几何时,这道风景线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在一些偏远村镇偶尔发现还有这类餐馆,就成为社交媒体或传统媒体大事宣扬的美事,殊不知这已是我国社会的一抹残阳,绝不是什么美事,反而应该觉得可悲。

在宗教上,早期有好一些回教堂是由华裔回教徒或华人出资建造的,如邦咯岛的回教堂、马六甲亲善路和马接新村的回教堂等,这些回教堂的设计还融合了华人的元素。

马接新村是其中一座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回教堂,这回教堂的旁侧竖立了一块1907年的中文碑铭,说明回教堂建造的的原委,和刻上缘捐者的名字和行号,绝大多数都是华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年村内华人的拿督公千秋宝诞,全村参与,热闹非凡,是村内年度头等大日子,其祭拜仪式竟然是在回教堂内举行,并由宗教司主持。仪式之后华巫两大种族就会在回教堂外的凉亭载歌载舞,烹调美食,同欢共乐,毫无芥蒂。然而好景不长,1980年以后遭马六甲宗教局禁止,此景成追忆了。

共荣共存美事成追忆

为了纪念各族先贤对国家社会的劳绩,有不少道路、港口和建筑等都以这些人士的名字来命名,如叶亚来、瑞天咸和比莱等。然而,曾几何时这些名字却在1980年代开始遭大量的改易,事实上就是将一代人的记忆和历史给抹除。

三大种族彼此共荣共存的美事不在少数,不胜枚举,而今只能通过电影和文字来追忆了,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无疑是国家的不幸,希望在未来的数十年国人可以努力恢复这个美景。

反应

 

要闻

回教与多元文化 76%西马人支持两者并重

(吉隆坡14日讯)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西马人希望尊重回教和尊重多元文化齐头并进。

根据非政府组织“马来西亚稳定与问责行动”(Projek SAMA)最近展开的该项调查,75%的马来人和华裔受访者,以及81%的印裔受访者希望如此。

“马来西亚稳定与问责行动”联合创始人兼政治分析员黄进发在调查结果报告中说:“只有22%的马来受访者认为尊重回教必须优先于尊重多元文化,而21%的华裔受访者和16%的印裔受访者则持相反意见。”

他说,根据西马种族的抽样调查显示,76%受访者希望尊重回教和尊重多元文化并举,16%受访者希望尊重回教优先,其余8%则希望优先尊重多元文化。

这项调查是基于对马来西亚种族关系在近年来是否恶化的担忧所进行。调查向受访者提出三个陈述,并询问“哪项陈述最接近您认为马来西亚应当成为的样子”。

“马来西亚稳定与问责行动”与政策措施研究中心(Invoke)合作,对西马面临的种族关系最大挑战展开首次季度调查。

调查于10月1至28日展开,采用随机数字拨号和交互式语音应答自动呼叫,并获611名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的完整回复,分别是306名马来人、200名华人和105名印度人。

抽样方法是按种族和性别分层随机抽样。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