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策略投资还是无底洞?/勤保伟

政府近日决定注资11亿令吉以支持陷入财务困境的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引发市场热议。尽管官方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策略性投资支付本地供应商欠款,以维持油气产业的稳定,但不少人对此举仍然存有疑问。
毕竟,这已经不是政府第一次向这家持续亏损的公司投入资金,加上2018年国民投资公司(PNB)注资的26.8亿令吉,总金额已接近40亿令吉。究竟,这笔投资是保障国家战略性行业,还是一个无底洞?
沙布拉能源是马来西亚大型油气服务公司,业务涵盖钻探、工程、建造和安装等领域,在国内外市场都有重要布局。然而,该公司近年来财务状况恶化,负债累累。截至2024年10月,其借款总额高达107亿令吉,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达51.8亿令吉,现金储备仅剩17.9亿令吉,累积亏损则扩大至175.3亿令吉。
政府此次出手的其中一个理由是避免骨牌效应。沙布拉能源欠下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其中包括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数万名员工,一旦沙布拉倒闭,这些企业也可能受到波及,进一步冲击我国油气产业链。沙布拉能源及其供应链雇佣约5.9万人,政府担心若公司倒闭,大量员工将面临失业潮,加剧经济压力。
若沙布拉破产,旗下油气资产可能以“贱卖”形式被外资收购,导致国家失去关键的能源服务能力。国际上也有类似案例,如新加坡政府曾扶持胜科海事(Sembcorp Marine),韩国政府则注资大宇造船(Daewoo Shipbuilding),以维持国家战略产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更需救助
尽管政府有其正当理由,但不得不承认,注资沙布拉能源存在一定风险,尤其该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在管理上以及市场行情波动的各种因素下,面对亏损。
2018年,国民投资公司注资26.8亿令吉,希望推动公司复苏,但至今未见明显成效。债务大,股价长期低迷,如今更沦为PN17公司(财务陷困公司)。政府注资能否真正改变其经营模式,仍是未知数。
在政府不断资助大型亏损企业的同时,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同样面临困境,甚至更急需财政支持。冠病疫情后,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完全恢复,现金流紧张,融资困难。如果政府能为沙布拉能源提供11亿令吉,是否也应该设立更针对性的企业扶持基金,帮助更多具备增长潜力的本地企业?
这笔11亿令吉资金的用途主要是支付供应商欠款,而非直接用于公司的业务转型。如果沙布拉无法提高盈利能力,未来仍可能面临现金流问题,届时政府是否会继续注资?这笔投资是否只是延缓问题,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展开企业治理改革
面对这场两难的抉择,政府若要确保投资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必须采取更谨慎的策略。应对沙布拉能源需设定明确的盈利与财务管理目标,例如在未来3年内必须达到特定营收与债务削减目标,否则不得再寻求政府资金支持。此外,公司必须展开彻底的企业治理改革,避免过去的管理失误重演。
任何涉及大型资金注入的决策,政府都必须确保透明度,并向国会或公众汇报资金用途、预期回报等信息。同时,应设立独立监督委员会,评估公司的业务改革进展,确保政府资金不会被浪费或滥用。
人民关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是否是最后一次注资。如果未来公司仍无法走出困境,政府是否有决心让市场决定其生死,而不是继续动用人民的纳税钱进行无底洞式投资。同时,在救助大型企业的同时,政府又是否能确保本地中小企业同样获得足够支持。
政府必须平衡国家利益与财政纪律,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真正能创造长期价值的地方,也需确保受惠的一方也能真正好好地改革,以避免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未来一再重演。
政府贷款,沙布拉买单?/黄子伦
最近,沙布拉能源(Sapura Energy)获政府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注资11亿令吉,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多次强调这并非纾困,而是一笔贷款,且资金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但这一举措仍引发不少疑问。据沙布拉能源官方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付超过2000家本地供应商的款项。
然而,相较于沙布拉能源超过100亿令吉的债务,这区区11亿令吉根本无法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钱究竟能偿还多少供应商?
根据沙布拉能源截至2024年10月的季报,其应付账款约为52亿令吉,与2024财政年的55亿令吉接近,因此可粗略推测其债务结构变化不大。

(取自沙布拉能源官网)
查阅2024财政年年报附注,其中近1400万令吉用于支付员工薪资,20亿令吉属于第三方欠款。这意味着,部分供应商即使有政府资金注入,仍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财政年数据显示,沙布拉能源的应收账款高达37亿令吉。这表明,即使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仍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服务和器材,哪怕面临高额坏账风险。
企业应以利益为先
按理说,在商业社会,企业应以利益为先。但沙布拉能源的供应商不仅未急于切割,反而“仗义疏财”,堪称凤毛麟角的商业典范。对此,政府是否该优先向他们征收更多税款?反正收不回欠款,也算是“求仁得仁”。
当然,部分供应商之所以愿意继续合作,或许也是看在沙布拉能源背后股东的份上。
这便形成了一个吊诡的局面——政府的注资,是否意味着沙布拉能源可以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服务和器材?反正出事了,还有政府兜底。
若有人反驳称,这笔钱最终需要偿还政府,因此不算兜底,那我倒想问问,多少企业因财务困境倒闭?多少创办人因公司清盘而破产?他们,又有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