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肯尼迪遇刺真相仍不明/陈万诚

在国家与历史之间,总有一道隐形的墙。这堵墙并非由砖石砌成,而是由信息、记忆与权力构筑。当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解密大批关于前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档案,人们曾以为,这道墙终于要被撬开一个缺口。

然而现实并未如愿。一页页档案从档案馆中“归还”于公众视野,却并未带来应有的光亮。涂黑的段落、含糊的记录、空洞的备注,像是精心打理过的历史废墟,只允许人窥见结构,不容人还原真相。

美国政治信仰崩塌

62年前,肯尼迪命丧达拉斯,从未是一件被尘封的过去。它像一根断裂的神经,触碰便仍生疼。不仅因为这是一位国家领导人被枪杀的创伤事件,更因为这起暗杀成为美国政治信仰结构崩塌的象征。在这之后,“阴谋论”不再只是边缘话语,而成为一种民间求索真相的方式。

在主流媒体之外,在教科书的空白处,民众一次次提出质疑:为什么刺客在案发后几小时内就被杀?为何弹道报告前后矛盾?为何许多关键证据在多年后“意外丢失”?

这种深植民间的不信任感,其实从未真正平息。它不仅表现在对案件本身的疑问上,也延伸至对整个政治系统的质疑。肯尼迪之死成为一种集体心理象征,它将普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裂缝具象化、情绪化,也为日后关于“深层政府”的论述提供了养料。政府所说的“我们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越来越像是一句空洞的安抚,而非负责任的承诺。

比起刺杀本身,更令人忧心的是政府在面对历史创伤时的选择。它没有选择彻底公开,而是精心剪裁。这种剪裁,不只是对文件的物理处理,更是一种对公共记忆的控制逻辑。在这里,国家不是一个诚实的记述者,而是一个讲述者——它决定讲什么、怎么讲、讲到哪里为止。而公众,则被引导着相信某个版本的“完整”,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答案。

公开未必等于真实

这次档案公开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线索”,而在于它再一次提醒我们: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透明并不等于公开,公开也未必等于真实。在政府与公众之间,仍横亘着一道对信息的主导权之争。肯尼迪案或许无法彻底还原,但它留下的提问必须继续存在——谁掌握过去?谁定义记忆?谁在策划被记住的版本?这才是所有历史档案背后,最深沉也最迫切的民主命题。

或许我们终将无法知道肯尼迪真正倒在了谁的枪口之下,但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国家有意无意让人们对真相失去兴趣。失去历史感的公民社会,将被更易操控、更难觉醒。正因如此,每一次面对档案与文件,我们都不只是阅读过去,而是在争夺未来的解释权。

 
 

 

反应

 

言论

马股震荡,短期调整?/陈万诚

近期,马来西亚股市经历了一波外资撤出潮,净流出规模创下近年来新高,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这不仅引发了投资者对马股未来走势的担忧,也反映了全球资本市场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深层变化。

从全球资金流向的重新配置,到本地投资者在市场情绪驱动下的决策,马股的波动凸显了当前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资金加速回流美元资产

外资撤出的根本原因,并非单纯对马来西亚经济的长期悲观预期,而是全球资本流动性的调整。

随着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政策,资金加速回流至美元资产,而东南亚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出。

此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区域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稳定,均对投资者信心构成压力。

在此背景下,外资减少对马来西亚股市的配置,以降低整体风险敞口。

然而,市场未来走势的关键,取决于本地投资者是否盲目跟随外资撤出,还是能基于企业基本面作出理性判断。

当前市场环境下,短期炒作的诱惑尤为明显。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概念股的崛起,使资本逐利现象更为显著,投资者往往倾向短期操作,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基本面。

在短线资金的推动下,部分板块可能出现过度炒作,导致估值泡沫。

一旦市场情绪逆转,这些高估值股票恐面临剧烈调整。

政府政策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亦不可忽视。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推出多项改革措施,旨在吸引外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税收优惠及数字经济政策增强市场竞争力。

政府政策成效需时验证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际成效仍需时间验证,短期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较高。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增强本地市场吸引力、降低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将是决定马股未来走势的关键。

政府是否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企业激励措施,并推动本地消费增长,亦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外资撤出并不意味着马股的长期前景悲观,而是市场周期性调整的一部分。

短期市场波动或许引发投资者焦虑,但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这些波动之中。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稳定市场信心、明确经济政策、减少不确定性,将是未来的关键任务。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在市场震荡中保持冷静、避免短期炒作、关注企业长期价值,才是应对波动的最佳策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