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行动党走钢索路/林恩霆
民主行动党两位巫裔国会议员,即雪芙拉和谢瑞詹中选为中委之后,表示要协助行动党招揽更多马来党员。
对行动党而言,这是政党长远生存的唯一选择;但对于非马来选民来说,这可能就是失去政治话语权的开始。
从创党理念来看,行动党主张“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原本就以多元为核心价值。
然而,回顾过去数十年的政治实践,行动党在选票动员和议题设定上,实际上更侧重捍卫非马来群体的权益,特别是华人社会的关切,为所有处于马来群体对立面的课题发声。
正因如此,行动党也在马来社会中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被贴上“反马来人”“威胁马来权益”的标签,与“五一三事件”等种族冲突的阴影难以切割。
为推多元淡化立场
为了获得更多马来选民的认同,行动党不得不淡化一些传统上受到非马来社群支持的重要立场。例如,反对固打制、推动承认统考、主张教育与经济领域的去种族化——这些长期以来,都是华社乃至印裔社群对行动党抱持高度期待的政治承诺。
如今,为了避免刺激马来社会的敏感神经,行动党在这些议题上必然趋向低调,甚至有所让步。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策略调整将带来一定的代价。部分华裔选民,尤其是年长一代,可能因感到失望而降低对行动党的热情,甚至在未来的选举中转向其他政党,或选择弃权。
其次,若行动党妥协过多,华裔社会可能会产生被边缘化的焦虑感,认为在国家政策中已无明确代表,进而引发新一轮对小型激进华人政党的支持潮。
在这里,必须明确给予非马来社群一个提醒:行动党推动多元,虽符合政党利益,但却未必符合非马来群体在马来西亚政治氛围中的整体需求。
实际上,马来族群享受的是单元政党为其服务的待遇,而非多元包容的公正党。他们的主要政治力量,始终在巫统、伊斯兰党和土团党等单元民族政党之间徘徊。
绝不能放弃底线
因此,我国各族并未同步迈向真正的多元,其所选择的政党早已反映出现实。行动党若独自放下族群权益的旗帜,最终只会让非马来群体在政治上进一步失声。
所以,行动党在广招马来党员、努力建设多元形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要向马来社会敞开大门,另一方面也绝不能放弃捍卫少数族群基本权益的底线。
唯有在多元与族群权益之间取得清晰而坚定的平衡,行动党才能真正走向“全马人民的政党”;否则,将面临两头不到岸的危险局面,甚至“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闭嘴掩饰不了迷失/林恩霆
雪州布特拉高原发生天然气管泄漏大爆炸,造成超过1200人受灾、400辆车毁坏、235间房屋受波及,其中87间全毁。这起事故,并非天灾,而是彻底的人祸。
事故发生后,中央政府与雪州政府迅速投入救灾,但灾民最关心的,始终是事故调查结果与合理赔偿,而非短暂的物资援助或捐款。救灾责任,必须由政府负起,这是基本原则。
然而,在救援初期,民主行动党发动众筹,引发民众强烈不满。行动党执政雪州已17年,目前更全面执政中央,理应拥有充足的动员与资源协调能力。
执政党不应直接向民众募款,更不应模糊公权力与政党的角色。即使希望社会力量参与,也应通过独立慈善机构如慈济或红新月会,由专业组织负责,而不是政党亲自出面。
人民有权质问政府
更关键的是,当众筹做法引来质疑时,行动党秘书长兼交通部长陆兆福的回应,反而加剧了事态。他不仅未能反思,反而以“闭上嘴巴”回击批评者,甚至指责质疑是“罪孽深重”。
在民主社会中,人民有权质问与监督政府。执政者面对批评,理应解释与改正,而不是压制声音。民众质疑的,不是救灾动机,而是执政党试图转嫁政府责任的做法。陆兆福的情绪化发言,不仅无法平息质疑,反而暴露了执政党的傲慢与失能。
陆兆福的“闭嘴论”,破坏了行动党的形象,也提醒民众一个现实,那就是今天的行动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高举监督与问责旗帜的政党,而是渐渐成为自己曾经批评的官僚集团。
民众普遍也带着质疑的心态看待众筹,政府有能力为海外灾民捐献千万令吉,援助巴勒斯坦建设“大马捐赠城”,为何对本国灾民却要发动众筹?一方面增加税收、削减补贴,令民生压力加重;另一方面,在面对本国人民苦难时,却要求民众再伸出援手,合理吗?
至于灾民方面,他们需要的是调查结果、公正赔偿和明确的政府责任。救助工作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但主导权必须在政府手中,执政党应保持距离,以免角色混淆,责任模糊。
这场灾难原本可以成为展现政府担当与政党格局的契机,最终却因一句失当言论,演变为一场更大的公关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