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语文:研究工具或优劣标准/廖文辉博士

英国自工业革命以后,通过其船坚炮利侵占领土,剥夺原料,制造成品后向世界倾销,成为日不落的帝国。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强国,通过美元和美军主导世界。

英文成为世界语文,形成要在国际上立足,必须掌握英文的局面。马来西亚是英国殖民地,英语自然成为主要用语,即使独立后马来文成为官方语文,但英文仍然位居主导。

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英文让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英文成为强势的主流语文。这种现象在学术界极为明显,甚至出现不以英文发文就无法同学界交流,或不入流的现象。

英文水平有待加强的学者只好向朋友请托,或花钱找人翻译,想方设法,没有两三篇,至少也弄个一两篇英文文章。实际上,文章是发出去了,但效果如何,是否真能因为这少数几篇带来影响,引起学界关注,恐怕大家心里有数,这些举动或许更大的作用在满足校方的评估升等要求。

三语精通谈何容易

另有部分还停留在殖民意识的学者,患上英文至上的幻想症,对大部分只能以中文发文的学者指指点点,好似不以英文发发表从此仕途黯淡。他们的一番苦口婆心,或许出于好意,然而三语精通谈何容易。

三语运用自如固然可喜可贺,能够出入不同语种的学界,增进交流。就好像民间学者,虽然不规范,但也是对学术有所贡献,无需排斥拒绝,他们的贡献常常不亚于象牙塔内的学者,又何须非此即彼。

我也有留美的朋友,英文极好,但坚持用中文发文,令我敬佩。用何种语文虽关乎个人的能力,但同时也涉及个人喜好。

即使使用英文发文,也不见得会引起学界的注意,让学界看到你其实不是语文,而是你的问题意识,你的创新,有无超越前人的观点,甚至开疆拓土,开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使以中文书写,由于学术价值高,就会有英译本面世。

瞧不起中文研究成果

那些凡事以为非得以英文发文的,其实是倒果为因,本末倒置了。甚至还有更为严重的,有不少留学欧美学成归来的学者,认为中文研究的成果不科学、不学术、不客观,乃至拒绝使用中文的成果,以为只要不参考英文文献,你的成果就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这类的学者就不值一谈了。

英文的优势是挟着殖民统治和科技的力量,成为学术话语,并划出一套规范,做了不少开创性的研究,成就斐然。然而,近20年的华人研究,中文学界在这领域已经逐渐崛起,在不少方面有所超越,英文成果退潮明显,中文的成果比之前更为细致深入,并有开创性的研究。3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主办的国际研讨会(ISSCO)之论文几乎是中文,可见一斑。

有不少老一辈,乃至出国喝洋水的新生代英文学者,内心或多或少仍然瞧不起中文成果,这种殖民时期留下的妄自尊大的心态,恐怕要摒弃了。

现在的学者基本上都有双语的能力,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也不需妄自尊大。不久将来,如果学界有需要,相信不少中文著述将会陆续被翻译成英文。

语文只是研究的工具,不是拿来瞧不起人或为难他人的工具,也不是判断学术成果好坏的标准,其关键原则是以自己最熟悉、喜欢的语文来书写即可。

反应

 

要闻

吉隆坡新商场招牌仅中英文 马哈迪:我们已成中国一部分?

(八打灵再也18日讯)前首相敦马哈迪指隆市某新商场招牌“清一色的中文字”,让他有身处中国的感觉,更质问“已成中国一部分?”

他说,周末开车到吉隆坡时,会停在商场,并发现许多新建竣的商场甚至比伦敦和东京的同业都更大,然当地的招牌却让这位前领导人感觉不妥。

马哈迪在社交媒体贴文说,近日到一购物中心时,当地招牌“清一色是中文字”,令他顿感置身于中国。

“然后我发现其中原因,所有的招牌都是中文配上英语翻译。没有马来文内容,完全没有。

“所以这里是马来西亚,或我们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马哈迪称,能够理解英文招牌的原因,因为即使日本的招牌也有英文的翻译。

然而大大的中文字招牌,却让这位前领导人感到不解。

“我被告知,一些中国电视台将大马视为‘小中国’。为什么?因为在东南亚国家中,大马各地都展示中文字,很大且显眼。”

他认为,会有类似情况的原因是我国有很多中国旅客。

他指出,如果中文字是小字眼,还是可以理解。

“但是我们的国语是马来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