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马哈迪只见中文招牌/杨善勇

占据的角度要是不同,所见的自然大相径庭。苏轼的《题西林壁》诗里展现的不止是人生的意境,也是视角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不久,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脸书贴文供称他在柏威年商场只见中文招牌,一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中国;于是故作不解问道:“此乃马来西亚,或是中国的一部分?”大概正是这么一回事。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都什么时候了,此时此刻,不论柏威年商场,乃至这个国家大城小镇的任何一个广场,几乎不可能出现只见中文招牌的景观。毕竟,地方政府法令已经明文有所规定写在招牌的语文了。那么,马哈迪到底何出此言? 

从不愿择善从之

追溯往事,马哈迪的这番论调,犹是要让华商和华社深深困惑了。大选之前他甚至曾经接纳2098个华团联署的1999年《华团诉求》,借以积极争取华人选票。大选之后,诸事已定,他随之转身遽然反脸,指控诉求好像共产党及奥玛乌纳云云。 

这种朝三暮四的操作方式,正是非常典型的马哈迪出招风格。人在马哈迪身边做事,前首相敦阿都拉可是看得一清二楚。当年接受碧莉洁威西和詹运豪专访,阿都拉明明白白点出马哈迪一如既往的反反复复:“马哈迪自有本身的一套。他坚信他那一套是唯一的法门。当我另辟蹊径,他指责我错了。那就是马哈迪之道。大课题,他也是这样。除了自己的想法,他从来不愿择善从之。”(《觉醒:马来西亚的阿都拉年代》;八打灵:SIRD,2013;页11)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眼下的问题,当然不在中文的展现,也不在英文的应用,而是马哈迪一时的天马行空。何况,那是中餐馆。对象群是谁,大家知之。那么,门口书写中文招徕既定的顾客,也是理所当然了。 

缘由浅显,思之自明。贵为两任一国首相,马哈迪岂有可能不懂得?既然这样,他的这番话,恐怕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森林茂密,空间隐蔽,处在那里,他看到什么? 

曾经排华的印尼,印尼机场也有了中文告示。大环境变了,政策和条规自然也要相应调整。马哈迪纵然不便远行,网络点击,也可以看到这一幕风景,何必为这一点事小题大做,喋喋不休? 

 

 
 

 

反应

 

灼见

地底的风险,不见的惊心/杨善勇

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起火爆炸之后,大马建筑业发展局(CIDB)第一时间发布文告说明,初步调查发现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起火爆炸当天,当地没有任何建筑工程施工。文告当时还说:社交媒体所指的双层店屋建筑工地,实际位于事故地点30公尺外。

唯翌日大马建筑业发展局随之撤回所发布的这段文字,转称静待调查事故所涉及诸多的部门。此言正确,毕竟内情错综复杂,既有远在规划申请的前因,相信也有天然气管设计的因素。

除此之外,也许另有管理层面的枝枝节节,需要逐一理清。

当中一个难以理解的是,天然气管位在布特拉和谐花园及甘榜瓜拉双溪峇鲁两个社区之旁。

按常理想,此处必有一定缓冲地段间隔,以策安全;何以这个结果如此紧紧靠近呢?

纵然这一道提问得到圆满的解答,距离天然气管位不及30公尺的地方,眼下何以得以批示准予建起18间双层店屋?这是否意味,30公尺乃是地方议会既定的缓冲地带?要是这样,经历这次事故,显然的是,30公尺的缓冲不足确切一切了。

细看视频,对照现场居民的追述,目前的措施,确实低估了爆炸的惊悚和威力。记者笔记,入目所见,犹如废墟;一瞬之间烧毁房屋87间,148间损坏,烧毁车子225辆,损及174辆。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统计,反映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患无穷。 何况,天然气管所穿过的,是半岛的大城小镇。地图所示,Y字型的管道,始自昔加末的中心点,然后各分东西输出,另外南向衍生,奔向新山。换句话说,每一个接口,既是方便百姓的生活,同时也潜在万万不可小觑的风险。

勿一味地挖呀挖

理解这点,想必我们应该同意,各个单位一旦临危受命处理深埋地底的水管、电线、煤气管、排泄系统,不能不慎重先搞清楚天然气管的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在小小的社区里面,挖呀挖呀挖”。

不幸的是,参考这个国家的经验,挖呀挖呀挖确实司空见惯。任何地方,大小角落,不分昼夜,每个时辰,都有一再轮流的想挖就挖。因此所造成的水管破裂,确实罄竹难书,一言难尽;需要大家高抬贵手,加倍小心作业了。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