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马须重审数据发展方向/勤保伟
在龙年来到尾声之际,中国AI新创企业DeepSeek(深度求索)横空出世,彻底搅动了全球人工智能(AI)市场。这家以“低成本高效能”闻名的新公司,不仅让美国科技巨头陷入紧张,还在上月发布了新一代模型DeepSeek-R1,再次震撼整个行业。
凭借远低于传统模型的训练成本与出色性能,不仅重创美国股市,也可能对包括大马在内的东南亚数据中心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DeepSeek的出现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关键在于其颠覆性的技术路径与成本结构。与依赖高成本高算力的传统AI模型不同,DeepSeek成功采用较低阶GPU训练出性能媲美主流模型的AI系统。这不仅打破“高算力才有高性能”的行业认知,也为AI模型开发,带来极大的成本优势。
更令人震惊的是,DeepSeek的最新模型开发成本仅为600万美元,而OpenAI和谷歌等巨头通常需要数十亿美元的预算。这一差距让全球投资者重新思考AI行业的成本结构与技术路径,也引发了对高算力需求下降的担忧。
数据中心恐价值缩水
如果低算力AI模型成为新趋势,对高性能芯片和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需求将显著下降。这意味着此前大量基于高算力需求所建的数据中心项目,可能面临投资价值的缩水风险。包括英伟达、微软和谷歌等在东南亚的数据中心扩建计划,也可能因技术路径的变化而重新评估。
此外,随着DeepSeek的成功,AI技术将变得更加普及,这可能促使更多中小型企业自行开发AI模型,而不再依赖于大型数据中心提供的算力支持。这对马来西亚打造区域AI枢纽的战略构成挑战,也需要政府与企业重新思考未来投资的方向与重点。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震撼了硅谷,也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短期内市场可能因投资者情绪的波动而承压,但从长期来看,这也为大马科技行业带来了重新审视自身优势与策略的契机。
DeepSeek若成功,将推动AI市场出现一波新趋势。随着对高算力需求的降低,传统芯片巨头如英伟达的市场主导地位将受到挑战。硬件门槛的降低将使软件公司成为新的行业核心。AI成本的下降将推动更多行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从制造业到零售业都将受益。
马来西亚近年来成为东南亚数据中心投资的焦点,过去吸引了千亿令吉的相关投资。然而,DeepSeek的崛起及其低算力需求的AI模型可能对这一趋势形成挑战。
数据中心行业的传统定位依赖于高算力、高能耗的模式,而DeepSeek展示的低成本路径,可能削弱对大型数据中心的需求。对于马来西亚这样将数据中心视为经济增长支柱的国家而言,这种颠覆性变化或将迫使行业重新审视其投资逻辑和发展方向。
尽管如此,DeepSeek的崛起也可能为马来西亚提供机遇。假如大马能够迅速适应这一变化,调整数据中心的定位。从单纯的算力服务转向更广泛的AI生态建设,例如算法研发和软件开发,大马或许仍能在这场转型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面对全球技术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大马应加强与中国、东盟国家以及欧美科技巨头的合作,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并通过灵活的政策吸引国际投资。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硬件的挑战,也是人才的竞争。大马需加大对AI相关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投入,为未来的产业转型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
抓住机会站稳脚跟
DeepSeek的崛起是一场科技领域的“地震”,其低成本、高效能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全球AI市场的规则。对于马来西亚来说,数据中心行业的传统模式可能面临调整,但与此同时,也为大马在AI领域寻求新的突破提供了契机。
蛇年的到来象征着蜕变与重生,只有抓住这一机会,调整方向,马来西亚才能在这场全球AI革命中站稳脚跟,为国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灼见】大马勿成中美代理人/勤保伟
在全球贸易体系被特朗普掀起的高墙所撕裂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个关键时刻,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其政治与经济意义,早已超越传统“国与国”的礼貌外交。
这场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不只是重申马中建交50周年的友谊,更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美国对中国产品关税高达245%背景下,向马来西亚伸出的“合作之手”。
把握黄金机遇开端
而对于马来西亚而言,这是一次把握“黄金机遇”的开端,不仅能加速成为区域中美夹缝中的桥梁国家,更有机会将国家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计划搭上这列“中国快车”。
31项涵盖外交、贸易、铁路、科技、教育、文化与生态的备忘录,不只是数字上的记录,更代表着两国关系的深度扩展与广度延伸。特别是当中涵盖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协议,将进一步推动人流、资金流和信任流的畅通,释放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投资与旅游潜力。
贸易方面,马中“两国双园”合作框架被再次提升,显示出中国愿意通过实质投资项目将大马纳入其区域供应链重构计划当中。尤其是在美国封锁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之际,中国企业需要在海外寻找制造基地与技术合作伙伴,大马凭着政治稳定、语文多元、地理优势与良好中资基础,具备先发优势。
在此次访问中最受企业界瞩目的,莫过于马大与北大共建“人工智能+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的备忘录。这象征着大马不只是“中国制造”的落地平台,也开始涉足“中国智造”的核心领域。对本地科技公司而言,这是一次可望接触中国顶尖技术资源的跳板;对本地高校与科研单位而言,则是打开国际合作大门、参与高价值链的起点。
这对我国推动“国家半导体战略”(NSS)和加速数据中心生态发展,形成了关键协同作用。若善加整合,马来西亚未来或有望成为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出海”的前哨站,吸引更多华为、商汤、百度等大企业将研发中心与试点项目带来我国。
中国国家铁路局与我国交通部之间的合作备忘录,再次燃起马中在基础建设上的合作火苗。从东铁到区域运输联通,马中铁路合作不再只是工程项目,而是推动我国从道路国家走向轨道经济的关键一步。更完善的铁路系统,意味着港口、工业园、内陆城市之间的物流效率将大幅提高,也直接增强我国作为区域物流与再加工中心的地位。
在疫情后旅游业正逐步复苏之际,马来西亚与新华社加强旅游与媒体合作,将为我国旅游品牌打入中国庞大消费群体提供通道。而“熊猫外交”的延续,则是中方对马中关系亲密有加的文化象征。若能趁势将更多中国游客与文创产品引流至大马,也将带动零售、餐饮、酒店、航空等相关产业的复苏。
成区域合作主导者
当然,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强逼各国“二选一”的大背景下,马来西亚也必须保持战略平衡的智慧。既要在马中关系中扮演桥梁角色,也不能忽略美资与西方企业对我国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参与。换句话说,我国必须通过制度透明、法律保障与中立立场,让中国看见“信任”,也让西方看见“安全”。
在中美对峙逐渐成为长期趋势的当下,马来西亚必须清楚认知自己最大的优势,不是成为中或美的“代理人”,而是成为区域整合与合作的主导者。习近平此行,给马来西亚递上了一张合作邀约,而我们如何回应,就看接下来政策的效率、外交的灵活与产业的准备。
此时此刻,大马企业与政府最该做的,不是观望,而是迅速对接,把纸上的备忘录,变成真正落地的项目,把政治访问,转化为长期红利的开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