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的爱国心/萧婉思博士
陈绵贤少尉是我国陆军特种部队近20年首位华裔军官,因而引起国内中文媒体争相报道。在访问中陈少尉道出,他从小就想从军,并说出因为想要服务国家而选择当兵。为自己国家服务的方式有千百种,但他却做了一个人生最艰难的抉择。即使这条路从不被他家人认同,他却依然决心顺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根据媒体报道,陈少尉的背景并没有什么特别——华小毕业后进入国中就读,之后到拉曼理工大学升学。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启发这位年轻人以从军的方式报效国家,尤其是在普遍大马华人“好男不当兵”的氛围之下。是一部电影,一则军人招生广告,一本书,还是一位军人前辈的分享?
早前跟一位在独中任教的友人聚餐,谈话中她提及她的学校都不庆祝国庆日。当然,她指的庆祝并非敲锣打鼓,上街大游行,而是学校应提供一些跟国庆日相关活动,借以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不可否认,这些活动不一定会改变年轻人对国家的看法和心态,但我认为这是学校可以在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国度里所能做的一件事。
我曾在一门课询问班上的大专院生“你们爱国吗?”大部分学生支支吾吾,不否认也不承认。要这群学生(刚好都是华裔)展现爱国之心其实是有点强人所难,毕竟长期以二等公民的身分活在这片土地上,你要他们如何说出“我爱马来西亚”这种话。但是身为一名老师,我个人认为我不应让年轻人一直持有这种“国家不爱我,所以我也不需爱她”的受害者想法,我应让他们用积极且正面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国家政策不公是一回事,但是这个国家一定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全国人,不分种族、肤色和宗教,引以为傲的,且会让人打从心里大喊“我是马来西亚人,我骄傲。”
报效国家最崇高方式
或许媒体可以跟陈少尉进行深度访谈,让其他年轻人,无论有意从军与否,都可以听听他的心路历程。我同意陈少尉说的,保家卫国是报效国家最崇高的方式。我看到网络上有些人说,准时缴税也是一种服务或贡献国家的方式,不一定要当兵。缴税不叫服务或贡献,仅是尽公民最基本的义务而已,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并非说只有当兵才能展现爱国之心。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种族关系紧张的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让华裔年轻人可以把这个国家当作自己的母亲般看待,愿意为她效劳,最终视她为永远的祖国。
特朗普的“震荡改革”/萧婉思博士
特朗普与马斯克曾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承诺,若成功当选,将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并将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真正需要的美国人民身上。
这一承诺引起了许多美国工人阶级和基层民众的共鸣,成为他们支持特朗普的重要理由之一。尽管这一计划看似遥不可及,许多人质疑其可行性,但若真能实现,也许会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许多国家,包括马来西亚,长期以来都有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并且常常面临浪费公帑,甚至资金被非法挪用的问题。
如果特朗普能有效地展示如何精简美国联邦政府,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保障民众利益,这无疑将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特朗普在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开始马不停蹄地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兑现竞选承诺。然而,手段却极为激进。
首先,他冻结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所有援助资金,暂停全球救援工作。此篇文章不深究为何美国国际开发署成为第一个被检视的政府单位,主要用意在于讨论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和民主体制之间的冲突。
美国国际开发署作为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援助的主要机构,其每年约400亿美元的预算,旨在支持包括医疗、教育、水资源、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人道主义项目。这笔资金虽然只占美国联邦预算的不到百分之一,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指责美国国际开发署为“犯罪组织”,并与特朗普政府一道宣称该机构存在资金浪费和不当使用问题。随即,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援助资金被冻结,相关系统停运,工作人员被告知暂停工作。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无疑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
做法过于急功近利
然而,问题在于,特朗普政府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这一指控?虽然关于美国国际开发署管理问题的讨论并不新鲜,但直接“停摆”一个全球性援助机构,这种做法显得过于急功近利。
即使美国国际开发署确实存在弊病,采取如此极端手段,是否真能实现改革目的,还是仅仅是在做出一个表面上看似果断的决策?值得反思的是,这种做法在民主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似乎显得不够成熟和稳妥。
“犯罪组织”的指控是非常严重的,必须要有可靠的证据支撑。然而,迄今为止,特朗普政府并没有公开任何具说服力的调查报告,证明美国国际开发署存在系统性腐败或违法行为。
根据美联社调查,部分批评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料来源不准确,有些组织的援助是来自美国公共外交与公共事务部,而非美国国际开发署。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指控并不完全准确。
全球无数人陷困境
所谓树大有枯枝。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工作遍及全球,涉及数千个项目和合作伙伴。虽然其内部或外部可能存在管理和资金使用不当的情况,但直接暂停全球救援工作,显然不仅会对全球救援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也显得特朗普政府对此决策缺乏深思熟虑。若以此作为“改革”的开端,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仍然值得商榷。
像美国国际开发署这样的援助机构,虽面临批评,但其大多数工作人员是真心致力于改善全球贫困和灾难中的人们生活。直接切断这条救援链,不仅可能让无数正在接受援助的人陷入困境,也可能让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美国一向以全球责任和领导力自诩,这种做法无疑会影响到美国的国际信誉。
改革应透明公开
成熟与理性的民主政治体系应当为各类改革提供透明的过程和公开的讨论,而非依靠单方面的行政命令而草率决策。
特朗普政府的行动,让人不禁思考:是否每一个政府改革都应通过激烈的手段来解决,抑或是应该通过更为成熟的程序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负面影响?
在民主政治中,广泛认为,领导者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强硬,还在于如何在权力框架内平衡不同的利益和声音。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或许能获得某些支持者的欢呼,但它并不代表一个民主国家应有的理性与成熟。
最终,我们或许只能继续观察这场改革的进程,但是,真正的改革,绝非一刀切的决策所能实现,它需要的是深思熟虑和多方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民众和援助受益者,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声音。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