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赢了,但也输了/黄子诚医生

吉隆坡斯里巴拉卡里雅曼兴都庙搬迁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但也赶在开斋节结束前,因成功获得庙方愿意搬迁,得以平息。而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也主持了新回教堂的动土仪式,将其命名为昌明回教堂。

风波起源是发展商要求庙方将庙宇搬迁,理据为该地段在2014年就被吉隆坡市政厅卖给了发展商,而现在要进行地段发展,根据法律庙宇没有不搬迁的理由。但把时间推前6年,该庙宇是在2008年由吉隆坡市政厅选址将其从其他地方搬迁过来,原因也是原有地段要被用来进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是庙宇非法占地,而被要求再搬迁,也变得非常无奈。

应规范宗教场所用地

无可否认,该地段的确不属于庙方,因此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以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这起风波,在马来西亚,还有几个这样没有拥有自己土地的宗教场所呢?宪法阐明我国各个宗教需要获得尊重,就凭着这点,政府就有义务规范宗教场所用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地段名义转到宗教场所管理方名下,要不然就是由政府统一管理,但不可以贸然把地段卖掉,导致同样问题重演。

值得庆幸的是,这场风波并没有升级为更加激烈的宗教冲突。在多元宗教文化的大马,近年来有逐渐趋向极端化的现象。这场风波如果到最后双方还是僵持不下,很有可能成为点燃更大怒火的火苗。即便已经获得新地段搬迁,这样的安排,整体上还是冲击了兴都徒,或整体非回教徒的观感。除了认为吉隆坡市政厅处理不当,更是对团结政府的态度感到失望。

在这个敏感课题的处理上,团结政府虽然摆出诚意,也成功为庙方安排到临近现有地段的新地点兴建庙宇,但作为首相的拿督斯里安华,却高调出席回教堂动土仪式,更将其命名为昌明清真寺。这无疑是在兴都徒伤口上撒盐,也破坏自己作为全民首相,以及昌明政府的整体形象。对于观感大于一切的政治来说,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为安华在非回教徒群体带来任何加分。

涉及宗教的课题在马来西亚虽然敏感,但国人从小就被教育包容,并且尊重其他宗教。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没有明文规定,大马人很自然地就会尊重其他宗教禁忌的原因。例如,在斋戒月期间,非回教徒就会选择避开回教徒的地点用餐。对于兴都同胞不吃牛肉的禁忌,在宴请他们做客时,主人家还是会提供其他选择。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奈何在庙宇搬迁上,整体处理方式却让人觉得不够具有包容性。

整起事件,表面上看起来圆满结束,庙方得到新地段,而回教堂也可以按照计划兴建,但这个方案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各方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案例将会成为未来类似风波的依据,让处理同样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毕竟,这回的平息,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双方都肯退一步的基础上,在其他案例上,这个变数会否保持不变,就很难说了。

所以,团结政府声称事件得到圆满结束,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但其实更深一层来看,各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赢了,但其实各方,尤其是团结政府及安华本身,其实已经输了。

 

 
 

 

反应

 

言论

成也多元,败也多元/江振鸿

以多元社会闻名的我国,可谓是“成也多元,败也多元”。

多元社会虽然是我国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但往往也使不少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早前吉隆坡市中心一座没有相关合法准证及地契的百年兴都庙发生拆迁事件,本是一起简单的法律问题,如果一切依法办事,本应毫无争议。

然而,却因为牵涉宗教问题,使得事情顿时复杂化。

这起风波最后虽然看似圆满落幕,然而并未解决长远问题。根据当局透露,吉隆坡及吉打分别仍有约130间及300间非法庙宇。

非法庙宇如未引爆炸弹

这数百间非法庙宇就如同数百颗未引爆的炸弹,随时考验当局及我国多元社会解决宗教纷争的智慧与包容力。

近日“气球小贩被取缔事件”,虽然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暴力行为令人遗憾,但依法取缔本身无可厚非。否则国家法规将形同虚设,法不成法。

然而,在社交媒体网民的推波助澜下,事件却被演变成一项所谓“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种族课题。

某宗教司甚至将早前迁移兴都庙的事件,与此次取缔气球小贩的演变作比较,质疑当局执法的公平性。

其实,所谓“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说法,更多源自各族群固有的刻板印象。

而目前的政治局势中,获得大部分非马来选票的行动党成为执政联盟内最大成员党,更加深了部分族群对当朝政府“偏袒某族群”的印象。

当然,在我国这个多元社会中,执法行动往往是“两边不讨好”的。

前阵子我家附近一间在住宅区内非法营业的华人住家式点心店被当局取缔时,中文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政府保守”、“讨好马来选票”、“执法双重标准”等等评论,显示我们自己也往往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然而,尽管有这些小插曲,多年来我国多元社会中各族群基本上仍能和平共处,这正是我国各民族包容精神与当局处理族群和宗教议题智慧的体现,足以成为全球多元社会和谐共处的典范。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