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佛教的立场?

风声雨声:廖国民

一直以来当有热门的社会议题,特别是和宗教、道德或人伦有关联的议题,许多佛教徒都会问:佛教的立场是什么?并希望佛教组织发表佛教的立场。

其实我个人也会问我自己:佛教的立场会是什么?然后我会去搜寻,看看佛教的立场是什么?然而往往我会发现,其实佛教对这些议题并没有一致的立场。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法师以及各别的佛教徒,对很多议题就像社会其他人一样,有着不一样乃至于完全对立的立场。而且,他们都可以引经据典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没有一致立场

在佛教界争论不休的其中一个议题就是,佛教是否赞同死刑。你上网搜一搜应该就会发现,佛教界对这个议题其实莫衷一是。

另一个近年比较争论性的议题则是同性恋,以及由此衍生的性少数群体议题。在台湾,同性恋议题还上升到多元成家议题,台湾佛教界对此议题并没有共同立场,大力反对者有之、极力捍卫同志权利者也有之。这个议题的论争现也延烧到马来西亚,民间对性少数群体议题的争论则仍然炽热,而佛教在此议题上则再次明显的没有一致立场。

据我个人观察,相对于对死刑的态度,我国佛教徒对同性恋的态度似乎比较包容,也就是说在反对者中,反对的力度没有那么大,而且大部分的反对者,并不鄙视和仇视同性恋者。

因此在马来西亚我们鲜少听闻有佛教徒发表对同性恋歧视及压迫的言论,更鲜少有具体对付同性恋的行动。于是乎,当最近有位佛教徒在某论坛上引经据典说同性恋者必须下地狱,并还举报某间书店售卖有关性少数群体的书的时候,便在佛教界内部引起了注意,也有呼声要求佛教组织必须发言辩驳纠正,甚至必须指正他解读经文错误,以免社会误解佛教对此事的立场。

我虽然完全不认同这个佛教徒的言论和行为,但是我认为那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此外,我们可能不认同他引用的经文,但是我不认为他曲解了有关经文。也许我们对有关经文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佛教组织可以说他们的解读才是正确的,而其他人的就是错误的。当然任何其他人或组织如果不认同,也可以自由的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解读,但是不能说自己的解读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以法为师 以戒为师

佛教并没有一个像其他宗教的权威领导人,也没有任何宗教师发出的教令。最接近的应该是达赖喇嘛如此政教合一的人物,但是即使如此,达赖喇嘛的影响力也只局限于藏传佛教徒——实际上也有不认同他的藏传佛教传承。

在南传《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在入灭前对阿难尊者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阿难,汝等中若有人作如是思维:‘导师的教言已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作如是观。 阿难,我为汝等所建立的法与戒,于我去世后应为汝等的导师。 ”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佛入灭后,我们应当“以法为师、以戒为师”之意了。

因此佛陀涅槃后,佛教便没有一个继任的教主继续统领佛弟子,自然也就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佛陀那样在弟子对法义有争执时,可以对法义做出最终的解释。

所以,我认为在佛教界,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垄断佛教的诠释和立场。

我年轻时也喜欢针对各类议题发表所谓的“佛教的立场”。但是现在的我更倾向于发表我对某件议题,作为一个佛教徒的看法,而那不代表佛教的立场。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