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佛法属于谁/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虽然达摩难陀法师离开我们已经15年,但是直到今天,马来西亚的佛教徒仍然缅怀他。当年由长老所创的马来西亚佛教弘法总会,最近开办了一个新的网上系列:“长老的智慧宝藏”,每个月一次播放长老以前的开示录音,让信徒可以重温长老的佛法智慧。在最近一次的活动里,主办当局播放的录音是长老开示的“理解佛法的八个原因”。在这场开示的内容,应该是取自增支部8集30经之《阿那律的大寻思经》。

当时世尊住在婆只国苏苏马拉山之配沙卡拉林的鹿野苑。而尊者阿那律则住在支提的东竹林。那时,尊者阿那律当世尊在独自静坐禅修时,心中生起了这样的深思:“这是少欲者的法,这不是强欲者的法;这是知足者的法,这不是不知足者的法;这是独居者的法,这不是喜欢众居者的法;这是活力已被发动者的法,这不是;这是念已现前者的法,这不是念已忘失者的法;这是得定者的法,这不是未得定者的法;这是有慧者的法,这不是恶慧者的法。”

当世尊知道阿那律心中的深思后,便现神通的从鹿野苑消失,然后出现在支提的东竹林尊者阿那律面前。世尊赞扬阿那律的这七个“大丈夫之寻”,同时对尊者阿那律说:“你也应该寻思这第八大丈夫之寻”。那就是“这是喜欢无妄想者、好乐无妄想者的法,这不是喜欢妄想者、好乐妄想者的法。”

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开示可能过于简单,因为当中几乎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但是我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佛法其实可能真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佛法与世间法有差异

犹记得曾有一次听闻长老开示,他提及为什么附佛外道或者一些邪信的宗教总是比正信的佛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那是因为一般人追求的东西,恰恰不是佛法要给我们的,而且还相反的,那是佛法要我们放弃的。就像佛陀在这部经中提醒我们的,佛法是给“少欲者”的、“知足者”的、“独居者”的、“活力已被发动者”的、“念已现前者”的,“得定者”的,“有慧者”的、“喜欢无妄想者”的。

然而我们一般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却是永远不知足的,永远都在追求满足更多的欲望。在过去一年多来的行动限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许多人来说,独居是很困难的事,大部分的人都是“喜欢众居者”。所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我们花许多的时间在这些社交媒体里,渴望着得到其他在现实生活中不属于朋友的“朋友”给我们按赞。我们一般人总渴望和他人互动,而不愿和自己独处。佛法的修持却是要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内心。只有当我们可以和自己相处,我们才可以正视我们的内心。

当然佛法也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随意的。因为佛法不是“懈怠者的法”,而懈怠好像是我们的“本性”。同时,学法者也必须保持正念,“得定”和“有慧”,因为佛法也不是“念已忘失者的法”、不是“未得定者的法”、不是“恶慧者的法”,也不是“好乐妄想者的法”。这应该就是八正道中要我们修持的正精进、正念、正定和正见。

如果我们把视野从个人修持转移到整体佛教,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佛教界汲汲经营的所谓“法务”其实也不契合佛陀所开示的法。

深一层的思索,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佛法和佛教两者之间实际上未必是等同的。乃至于,佛法也并不理所当然的属于“佛教”或“佛教组织” 或“佛教徒”。依据佛陀对尊者阿那律的开示,佛法只属于依法修持的修行人。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