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养生先养心

文:颜爱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但现代人几乎都知道养生,注重养身,已经不大知道什么叫“养心”了。养身是物质性的,注意饮食,勤于锻练,比较容易把握;养心是精神层面的修炼,需要精神食粮来滋补才能健康。

现今,我们的生活日趋复杂,充满烦乱纷争,竞争越益激烈,节奏又步步加速,于是人们开始有心理失衡、精神出偏差,越来越多人患忧郁症、焦虑症、狂躁症,严重的还会有精神分裂症。这样的情况,如果心理状态失衡,养了身体,也没法有个健康人生,更不要说养生了。

培养良好性情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首务在于养心,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一个良好的德性,如何能够健康、长寿?故,养生先养心,心养则寿长。所以我们养心的时候,既要养血肉之心,更要养神明之心。

“养生先养心”,不管是从生理角度还是心理角度,心都是我们生命活动的主宰。这里不仅包括心脏的养护,更包括心境、心态的调节,即心广、心正、心定;心平、心静、心安。清代养生学家梁文科在《集验良方》中写道:“养生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就是这道理。

养生思想不离养心

佛教养生思想的精华,亦不离养心,这是精神的超脱,唯求心灵的空寂,而淡化形体的存亡,讲究精神的温磐。佛学认为:有身则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养性,长寿的秘诀是养心。佛教有“十长养心”,梵网经心地品曰:“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明确阐明了这一点。

养性养心的途径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乐,自在随缘者可得到心身的安逸,忍让持戒者可达至心绪的安详,放下安心者可获得心灵的坦然。

依据维摩诘居士的教诲,烦恼众生,皆在病中;所以要身心健康,要保健养生,就要先修身养性、调身先调心是我们必须明白的养生道理。因为心与身、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只有“放舍诸缘休息万念”,才能把握身体益寿延年。

先培养正念

严格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戒、定、慧,是养生之道的重要部分,其中戒律生活是凡夫符合圣德的道德规范,可以使人安定情绪、规范行为、涵养道德、开启智慧,这让学佛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可见,佛法养心即是精神养生,无论是通过禅修、诵经、念佛等法门修持,从而调适养身,达至身心平衡与宁静的修养,即达到心身健康和身心健康,这一切都不离养心为首。

养心良好基础,在于先培养正念,用真诚、专注、持久而不受外物干扰的纯净的清美心境来生活;且要保持和顺的、舒快的、不为刺激逼迫伤害的情绪。换一句话说,我们必须心中時時要保持正念、正思维,減少欲望,少貪少瞋,少嫉少惱,维护好心态,這才是养生之道。

 

ADVERTISEMENT

 
 

 

反应

 

登彼岸

寡欲养心

文:颜爱心 

我们常听到“清心寡欲”这句子,广泛指清除杂念,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这是指人们能够克制自己内在的贪欲,是一种人生修养,修身养性的崇高思想道德之境界。

我们都知道,欲望是心中的无底洞,永远也不可能填满,因此欲望越多,烦恼越多;而唯有清心寡欲,才能使我们远离烦恼困扰,保持长久的快乐。清心寡欲,宁静致远,即淡泊安静的生命,舍得尘世间荣誉恩宠,权势繁华,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少欲,所以安静宁神,因此而少忧,少恼,少痛,少病。

不养生而身自养

时光匆匆,欲望无限,快节奏的生活虽然给了我们极大的生活便利和物质享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因此变得更容易焦虑、心神交瘁,以及每况愈下的健康。

中医学的寡欲养心观,阐明养心即寡欲,只有寡欲才能心神安宁,气行顺畅,血脉充沛,如此方可心身健康。清代冯曦晴《颐养诠要·卷之四》:“寡欲则心清,心清则寡欲”“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若寡欲”将清心和寡欲作为互为因果的两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寡欲、清心、节制则不养生而身自养。

明代王绍隆认为嗜好和欲望不满足,心不宁,精和神损耗,所以倡导寡嗜欲就是强身体,即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而同是明代的高濂,就将寡欲和心气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嗜好欲望连绵不绝,则心气在内闭塞不通,荒淫和是非接踵而至,败德伤身的事经常发生,所以绝嗜减欲是心气运行顺畅的重要环节。

换一句话说,一切过激的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身体气血经络的正常运行,影响健康;因为我们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内在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一切的欲望要少

《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养心之法,宋代理学大师程颢也曾说过“寡欲心自清”。面对诱惑繁多的社会,先贤们的谆谆教诲令人深省、让人深思,只有克制自身的欲望,保持慎独慎微,才能让内心澄澈通透,活得坦荡磊落。

“养心”就是修行,修行先要做到“寡欲”,一切的欲望要少,如果可以减少到极限,就更少被烦恼所困。古语云:有欲者累,寡欲者安,无欲者强。

诚然,我们或许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欲者”,却可以通过修心养性来成为一个“寡欲者”;我们是没法完全摒除掉欲望,但必须要分辨出七情六欲里的一些爱染杂念,然后及时地去除那些不合理不需要的部分。

故,欲成为一名“寡欲者”,首选养心,而养心,莫过于做到清心寡欲,不然我们就会被生活里的各种欲望所纠缠、干扰和伤害。久而久之,也就容易丧失了一些必要的、理智的判断,进而被欲望所蚕食、所湮灭。

虚妄的执念

佛曰:“执着于一念,将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同样,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欲望,奢求所有的欲望都得以顺遂实现,这就陷入了一种虚妄的执念当中,然后,被欲望的枷锁给束缚了,被囚牢了,自然心不得安宁,生活不得舒心。不如及时止损,清心寡欲来养心,用淡泊至简来育养心灵。

莎士比亚说:“欲望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灵烧焦。”我们养生,养德,养心,就该以欲望有止,寡欲为首位,凡事有度,做事有谱,明白生活有多简单,人生就有多快乐、平静清净;寡欲生活,节制人生,我们活着才自在、从容和拥有内心的平静,及康宁的身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