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心身

现代人的病,严格来说,只有20%是身病,却有80%属于心病;往往很多时候,心病影响而致身病的情况为常见。(取自Elements Envato)
文:颜爱心
参访台湾法鼓山时,负责道场导览的师兄说的最“深情”而又引以为荣的话是,圣严法师所推广的“心灵环保”:“在任何情况下,照顾好自己的心,保持内心的平稳与安定,就是心灵环保。”这里处处是禅意的表达与引导,充分显现禅的智慧,就是现实的生活之体现,发挥安顿心身的起点与归处;让我们深刻明白,不论亦不想过去未来,清清楚楚活在当下,安住于现在的时间与空间。
专注的维持正念,即是让我们更好的训练自己的观照力,时刻好好的用功,念念分明地活在当下,如此我们的烦恼会愈来愈少,情绪也不易波动,心灵会愈安宁稳定,符合“心灵环保”的深意,也是安顿心身的启点。
最佳情况
安顿心身,是我们目前普遍希望得到的最佳情况,也是大家期许之身心的最好状态。当今社会状况,几乎一切都是瞬间万变,一切是急速发展的奔向数码世界,我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急剧加快,不停地追赶跑的跟节奏,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急躁及烦恼不安。
自身责任,自我要求带来的无形负担,加上外在环境的氛围,如工作压力大、各种竞争,人事纷争等所引起的高紧张度,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的情境,身心处于如此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再加上空气和环境及物质的污染,更加速加重了我们身心的不适调与失衡,形成各种苦恼,会让我们的身心过度疲劳,不能安定。这也会导致我们焦虑不安,引起抑郁症或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长期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会影响生理状况,造成内分泌失调,人体气血流畅失衡,脏腑器官受影响,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产生,不少过劳死,猝死的个案,不离这原由。
80%属于心病
根据数据反映,现代人的病,严格来说,只有20%是身病,却有80%属于心病;往往很多时候,心病影响而致身病的情况为常见。身为现代人,我们皆难静心,几乎时刻都在为外在的因缘而动心,心绪分秒不断活动,波动,妄念不停地旋转,我们不善于调适自己的心,整治不了我们得到心,更觉察不了心绪的不稳定与变化,故容易染上浮躁不安、紧张焦虑等种种心理病。这一点,足可见心的“安”与“定”是建立在安顿心身上,从而也得到身心安顿;这样心身自在的安稳,即是我们的健康密码之基础。
如何做到这一点?或许没有标准答案,让我们先从调整身心状态及生活节奏开始吧。
首先学习,放慢生活的步伐,调整心态,身体放松,让身心处于自在安定,不急躁的慢活状态。这样可以悠闲的享有“静”的状态,缓缓细致地培养专注力,全神贯注的感受每个时刻,清楚地明了身体的每个动作与情况,时时刻刻都能清楚地,观照当下每一念心,身体的每一变化,从而轻松自在的享有和自己身心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此时此刻,更可以看清自己内心的妄想与欲望,还有时刻能醒觉的保持正念,使心不随妄念而转,调适得当的做自己的主人,那么我们的身心自然就安定,因为心安则能稳住身亦安;安顿好心身,即可以身心康宁安泰。
糊里糊涂的“佛教徒”

在传播正确的讯息后,收到资讯的人还是自愿投入附佛外道的行列,那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并非佛教团体可以主导的。(明吉法师提供)
文/图:明吉法师
过去,本地的一些佛教团体为了厘清附佛外道和正信佛教的区别,而召开清流论坛讨论有关事宜,并在媒体上传播讯息。然而,令人感到讶异的是居然有一些“佛教徒”不以为然,认为佛教团体指责(有些人认为是骂)附佛外道是不理想的行为,他们认为只要把自己做好就好了,不须要理会附佛外道的事情。
其实,佛教是讲求“和合”的团体,我们都不希望谴责别人,破坏彼此的关系。然而,附佛外道冒用佛法的名誉,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歪曲佛理,令不知者受骗,这是为何正信的佛教团体要对大众作一个交代,表明立场,以免大家被蒙骗。至于,在传播正确的讯息后,收到资讯的人还是自愿投入附佛外道的行列,那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并非佛教团体可以主导的。
放任姑息的态度
佛陀时代,提婆达多因为自己的私欲,妄想利用自己的神通号召力,提出异于佛陀的主张,想要取代佛陀在僧团的地位。佛陀知道后,并没有像现代人所谓的“佛系”之类的“随缘”,或是某些所谓的“佛教徒”那样不予反对,反而是坚定地派遣他的左右手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去向护法居士说明提婆达多破和合僧的问题,一点也没有“随缘”,放任姑息的态度。
由此可见,这些为附佛外道说活的“佛教徒”其实对佛教是相当的无知的,他们挂着“佛教徒”的名誉,却不懂得辨别是非,让人感到可悲。希望这些糊里糊涂的人能真发心学习佛法,而不是停留在佛法的门外,成为了只懂烧香拜佛求平安的门外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