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对治生气

文:明吉法师

对治生气的方法除了修持慈心观,让自己充满快乐的正能量,以及祈愿祝福自己的亲人,乃至所有的生命都能获得快乐,抱持快乐的心态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空性的智慧来解脱嗔恚的束缚。

空性的智慧讲的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也就是说明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因缘和合所致,其中并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实体。以此来看,我们生气的情况,也是因缘和合而已,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相应,就不会产生嗔恚,这也代表著我们是可选择不生气,或超越生气的。

为何不生气?

有一位老和尚喜欢欣赏盆栽,于是在寺院的后院种了不少盆栽。有一天,他出门之后,寺院里的小沙弥在玩耍时,不小心把几盆的盆栽给撞倒在地上。他们心里不安地等待老和尚回来处罚他们,谁知道老和尚听到事情后,并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关心他们是否有受伤。

小沙弥奇怪老和尚为什么不生气?老和尚说:“我种植盆栽的用意是美化及庄严道场,让大家可以享受美好的环境,并非是为了生气而种的!”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把盆栽的事情看得太重就不会产生嗔恚。

用慈心对治嗔恚

此外,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被外道考验他是否达到不嗔的境界,而被人用拳头殴打头部。然而,证得空性的舍利弗,心平气和地询问对方为何造恶时,丝毫没有嗔心,折服了对方,改信佛教。

由以上的例子来看,佛弟子除了以选择用慈心对治嗔恚之外,也可以运用空性的智慧来对治或超越嗔恚的障碍,而达到涅槃解脱的境界。

 
 

 

反应

 

登彼岸

愚者只重外相

文:明吉法师

从前,有一群修行人(甲、乙、丙及丁)要进行闭关,他们决定为了防止影响别人,大家都要遵守禁语的规定。到了晚上,他们在室内点起蜡烛,继续用功修行。

过了一会儿,窗外一阵清风掠过,把蜡烛吹熄了。甲不禁喊道:“蜡烛熄灭了!”,乙劝告说:“我们守禁语戒,不可以说话啊!”,丙对乙道:“你也说话啦!”,最后,丁忍不住哈哈大笑:“只有我没有说话。”。结果,大家都破了禁语戒。

其实,我们禁语的目的是减少心中的散心杂念,而不只是著重在说不说话的外相而已。如果我们双手掩耳,而内心却想窥听别人的话语;假如我们双手掩嘴,内心却不断涌现说话的欲望;又如我们双手掩眼,却不断浮现揣测对方的样貌,这也等于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

愚痴者只注重外相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看透事情的表象,晓得分别真伪,反之,一些愚痴者只注重外相,因此容易著相及追逐神通,并且因为这样的缘故,被附佛外道的显异惑众所吸引,远离了正信佛教。

附佛外道可以满口佛号,外表也可以装得道貌岸然,不过,纵使披著神圣慈悲的外衣,并不能改变他们别有企图的动机。他们利用佛法的经典、佛号、咒语以及慈悲善行来包装自己,然而,他们所说与佛教的教理不符,加上不良的动机,肯定对其跟随者有不好的影响。

因此,我们选择宗教信仰或跟随的师父,必须客观且长时间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佛法教理,对于喜欢显异惑众的人必须小心保留,以免上了附佛外道的当。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